- 相關推薦
市蔬菜產業化規劃
**市蔬菜產業化規劃為了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新階段“菜藍子”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關于加強新階段“菜藍子”工作的意見》精神,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蔬菜產業培育成我市農業一大主導產業的要求,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把**建成百萬人口大城市的新形勢,進一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蔬菜產品品種布局,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水平,保障蔬菜產品長期均衡穩定供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特制定**市蔬菜產業化規劃。
一、產業現狀
近年來,我市認真實施“菜藍子”工程,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大力加強蔬菜基地建設,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規范,發展高效設施栽培,對豐富城鄉居民“菜藍子”,帶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顯著促進作用。蔬菜產業發展形勢良好,一是各地依據資源優勢,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二是全市蔬菜產量大幅提高,質量明顯改善,市場供求基本平穩;三是高效設施栽培得到一定程度發展。節能日光溫室、大中小型塑料拱棚等設施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精細菜、反季節菜生產能力增強,淡旺季矛盾得到有效緩和,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生活需求;四是蔬菜產業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線辣椒、大蒜等優勢傳統農產品出口增加,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五是市場體系初具雛形,中介組織得到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嶄露頭角。到2002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48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8.6%,總產51.9萬噸,實現產值5.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2.35%,在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水果,位居第三。蔬菜產業成為我市繼畜牧業、果業之后的又一大優勢產業,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亮點,農民增收的新財源。
我市蔬菜產業發展也有不足之處:一是蔬菜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產業鏈延伸不夠,產加銷銜接不緊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還不多;二是蔬菜產品質量安全衛生體系不健全,無公害生產意識有待加強;三是信息體系不完善,流通效率低,凈菜包裝、配送服務、連鎖經營等新型服務形式的探索尚未真正起步。
二、指導思想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優勢特色蔬菜和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為突破口,發揮市場引導和政府宏觀調控雙重作用,合理布局,調整結構,建設專業化蔬菜生產基地;依靠科技進步,培育名牌產品;加強監督管理,提高產品安全衛生質量;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擴大出口;加強市場建設,完善市場體系,搞活蔬菜流通,提高流通效率;發展龍頭企業,深化產業開發,加快產、貯、加、運、銷一體的產業化開發體系建設,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安全衛生和穩定持續供應。
三、目標任務
到2004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70萬畝,總產100萬噸,其中設施栽培面積發展到12.5萬畝,名優新特蔬菜基地30萬畝,蔬菜產值達到9.2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15%;到“十五”末,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80萬畝,總產130萬噸,產值達到15億元,力爭占到全市農業總產值的20%左右;建立新型市場體系,培育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完善信息服務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和產、貯、加、運、銷一體的產業化開發體系;凈菜加工、配菜包裝上市占蔬菜上市總量的20%以上;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把我市建成西北地區重要的蔬菜生產集散地,把蔬菜產業培育成為我市農業的一大主導產業及農民增收、財政增稅、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
四、建設內容
重點建設三大區域、十大基地。
三大區域:一是城郊精細鮮菜種植區域。包括金臺、渭濱兩區所有鄉鎮,陳倉區虢鎮、千河、楊家溝、八魚、清溪5個鄉鎮及其余各縣縣城所在鄉鎮共21個鄉鎮,以原有“專業菜田”為主,引進、培育、發展多樣化精細鮮菜生產,面積由2002年的2.5萬畝發展到“十五”末的5萬畝,年產量達到20萬噸,主要保障本地城鎮市場供應;二是縣鄉名特蔬菜種植區域。包括9縣80多個鄉鎮,以原有“二線蔬菜基地”、農區特色季節性菜田為主,發展地方名優特色菜,走一鄉一品、各具特色發展路子,面積由2002年的35萬畝發展到“十五”末的50萬畝,年產量達到70萬噸,除補充本地市場外,主要是批發外銷及出口創匯;三是高效設施種植區域。在渭北塬區的鳳翔縣柳林鎮、郭店鎮、彪角鎮、橫水鎮,岐山縣的北郭鎮、孝陵鄉、雍川鎮,扶風縣的法門鎮、建和鄉、召公鎮、南陽鄉、天渡鄉等二十個鄉鎮建立連片日光溫室群,沿西寶高速公路兩側的陳倉區、岐山縣、扶風縣三縣(區)十個鄉鎮,建塑料拱棚覆蓋拱棚群,擴大精細菜、反季節菜生產能力。到2007年使高效設施栽培面積由現在的3萬畝,發展到5萬畝,產量達到14萬噸。在三大區域內,重點抓好具有明顯特色的十大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建設。
十大基地:
1、市郊精細優質菜生產基地。按照把我市建成百萬人口大城市的總體規劃,市郊鮮菜自給率以70%計算,需最少在市郊建立8萬畝常年蔬菜種植基地。近年來,由于建設征占,金、渭、陳倉三區現有專業菜田僅1.6萬畝,需在馬營、八魚、清溪、虢鎮、千河、楊家溝等鄉鎮新建常年蔬菜種植基地6.4萬畝。要加大新菜田建設力度,同時加強對市區原有“專業菜田”的分類保護管理,嚴格控制征占,對原有保護區內一類老菜田重新規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提高生產水平。2004年精細優質蔬菜生產基地面積力爭達到5萬畝,2007年達到8萬畝。種植品種圍繞市場需求,合理安排茬次,以時令鮮菜為主,實現種類、品種多樣化組合。大力發展大中型拱棚、連棟溫室、日光溫室等設施栽培及現代農業觀光園,力爭設施覆蓋栽培面積占到80%以上,達到周年生產、長期穩定供應,建成“安全、營養、衛生”的蔬菜新、優、精品園區及市民休閑、觀光園區和展示農業現代高新技術的展示區。
2、千陽冬季韭菜、胡蘿卜生產基地。在千陽縣千河兩岸川塬5個鄉鎮重點建設冬季覆蓋韭菜、“千川透心紅”胡蘿卜特色蔬菜基地。2007年種植面積由現在的1萬畝擴大到2萬畝,年產商品菜2.5萬噸。
3、蔡家坡大蒜系列產品生產基地。以岐山縣蔡家坡鎮為主,輻射帶動毗鄰的陳倉區、眉縣、扶風等3縣區6個鄉鎮。2007種植面積由現在的1.5萬畝擴大到3萬畝,年產商品菜4.5萬噸。
4、秦嶺夏季冷涼地區補淡蔬菜生產基地。包括太白縣嘴頭、鳳縣黃牛鋪及岐山、眉縣部分鄉鎮,以甘藍、菜花、大白菜、西葫蘆、架豆、生菜、甜椒等喜冷涼蔬菜為主。2007年面積由現在的6萬畝擴大到8萬畝,年產商品菜22萬噸。
5、渭河南岸秋番茄生產基地。以陳倉區清溪鄉為中心,向東輻射到岐山縣五丈塬鎮等6個鄉鎮。2007年種植面積由現在的0.8萬畝擴大到1.5萬畝,年產商品菜4萬噸。
6、扶風早春甘藍、蔥頭生產基地。以扶風縣揉谷鄉為主,輻射鄰近5個鄉鎮,生產蔥頭、早甘藍等。2007年種植面積由現在的1萬畝擴大到1.5萬畝,年產商品菜4.5萬噸。
7、渭北塬區大蔥、香菜生產基地。以隴縣塄底下鄉、城關鎮、鳳翔縣唐村鄉、陳村鎮、長青鄉和千陽縣草碧鄉等7個鄉鎮為主,生產大蔥、香菜等特色菜。2007年種植面積由現在的0.5萬畝擴大0.8萬畝,年產商品菜1.2萬噸。
8、川塬灌區辣椒(干)生產基地。以岐山、鳳翔、扶風、千陽、隴縣、眉縣6縣40個鄉鎮為基地。2007年種植面積由現在的18萬畝擴大到25萬畝,年產量達到25萬噸(折辣椒干4.5萬噸)。
9、食用菌生產基地。以太白、鳳縣、扶風、陳倉區等4縣區20個鄉鎮為主,代料栽培香菇、黑木耳、平菇等食用菌。2007年栽培規模由現在的1500萬袋擴大到2000萬袋,年產商品菇2萬噸。
10、珍稀特蔬菜和山野菜生產、加工基地。各縣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挖掘培育出一批當地傳統山野蔬菜,如苜蓿、蔞蒿、菊花腦、蕨菜、馬齒莧等,引進一批新特蔬菜,如孢子甘藍、羽衣甘藍、紫甘藍、牛蒡等。2007年在千陽,隴縣、鳳縣、太白四縣建立珍稀特蔬菜和山野菜生產基地1萬畝,產量達到0.8萬噸。
。ǘ┦袌鲶w系建設
市場是蔬菜產品銷售和信息傳播的載體。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功能齊全、服務方便”的原則,以原有的市場為基礎,擴建、改建和新建一批蔬菜貿易場所,形成“以批發市場為骨干,以零售市場為紐帶,以便民超市、網絡銷售等新型銷售方式為發展方向”的運轉高效、反應敏捷、設施良好、管理規范的全新市場體系。建立三級批發市場,即在市區新建一個規模較大、功能齊全、設施先進、集散作用顯著的中心批發市場;以縣城原有的蔬菜批發市場為基礎,在隴縣、鳳翔、蔡家坡、太白等地建設15個區域性蔬菜專業批發市場;以特色蔬菜的專業化基地為依托,建立40個基地批發市場;在居民生活中心區,結合城市社區建設,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建成100個標準規范、干凈衛生的蔬菜零售樣板市場;探索新型蔬菜銷售流通方式,開展試點示范,在市區、縣城建立便民超市、便民連鎖店30個。市上和縣區各建立一個蔬菜銷售網站,開展網絡銷售服務、網上競賣拍賣等新型服務方式的探索嘗試。
加強營銷隊伍建設。各縣(區)、鄉要加強中介服務組織建設,壯大營銷人員隊伍。以當地的優勢蔬菜產業為突破口,選擇1-2個中介組織、技術服務組或專業協會進行改造,使其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規范經營的企業。利用改型后的專業協會把分散的個體經紀人組織起來,加以引導,規范其經營行為。由協會跑市場、找信息、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根據市場供需情況組織農民有計劃、有目的地生產,做好生產與市場的銜接,組織全方位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建立信息網絡、開展信息服務,有利于蔬菜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戶、專業協會、專業市場、龍頭企業了解各地的生產、銷售信息,促進蔬菜產品的快速流通,提高流通效率,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求。市、縣兩級,要以農業部“‘十五'農村市場信息服務行動計劃”為契機,加強信息服務建設。到2007年建成市級蔬菜產銷信息服務平臺,每個縣區要建立一個蔬菜產業化信息服務中心。要加大信息網絡向鄉鎮、向基地、向農戶、向市場、向企業延伸的力度,解決好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本著全面規劃、統籌安排、突出重點、逐步完善的原則,建成100個基層蔬菜產銷信息服務網站,力爭做到“六個一”,即有一間房子,有一套設備,有一條電話線,有1-2名人員,有一套組織網絡,有一套管理和服務制度。加強基層信息員隊伍建設,經過幾年努力,力爭使我市從事蔬菜產銷基層信息服務的基層人員隊伍達到200人。
質量安全衛生體系建設。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衛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凈化“菜籃子”既是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蔬菜產品進入大循環、大流通的出路所在。到“十五”末,市上要完善“菜籃子”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市建檢測中心,縣建檢測站,專業批發市場、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和2000畝以上的生產基地建檢測點,形成符合我市實際、布局合理、水平較高、職能明確、運行高效的市、縣、市場(基地)三級檢測網絡。檢測中心、站配備農藥殘留檢測精密儀器,檢測點配備速測儀器;各站、點設專職檢測人員,經專業培訓上崗;建立相應的工作規程和管理制度;達到“五有”,即有場所、有人員、有儀器、有制度、有經費,實現對全市農產品質量的有效監控。
。ㄈ堫^企業建設
龍頭企業上連基地,下連市場,肩負著帶領農民闖市場共同致富的重任,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環節。按照“多元投入、擇優扶強、制度創新”的思路,把蔬菜產業化工作的重點放在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上來,通過招商引資、資產重組、整合資源,整合優勢,建成一批涉及蔬菜保鮮、貯運、加工、銷售等多個領域的龍型蔬菜銷售加工企業。
1、在市區建設一個配備蔬菜有毒物質殘留測定儀器、貯藏冷庫、清洗消毒、加工包裝等設施的功能齊全、年加工能力5萬噸的現代化凈菜配送中心;新建一個年生產能力2000噸的蔬菜產品加工企業,生產蔬菜餅干、罐頭等。
2、在千陽縣、岐山縣蔡家坡各建一個年加工能力5000噸的蔬菜脫水廠。生產脫水蒜片、蒜粉、甘藍片、洋蔥片、南瓜粉等脫水蔬菜;在太白建一個年加工能力500噸的山野菜加工廠;扶持華美果菜汁加工廠,使蔬菜汁加工能力達到2000噸,生產胡蘿卜汁、菠菜汁、西紅柿汁等營養、保健菜汁產品。
3、建立一個大型蔬菜貯運銷售龍頭企業集團。通過兼并、聯營、參股和租賃等形式,利用現有冷庫、氣調庫等設施,貯存蒜薹、蔥頭、土豆、大蔥等生產季節集中的蔬菜種類,分期分批供應市場。
五、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落實責任。市縣兩級要充分認識實施蔬菜產業化開發的重大意義,將其作為新階段“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重點和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來抓。明確建設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全市蔬菜生產發展及產業化開發工作由市果菜局負責,制定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加強檢查督促,協調產銷服務。各縣區政府要明確蔬菜產業主管部門,按照市上統一規劃,制訂本縣區發展計劃。方案中所涉及的基地建設和產業化開發工作由所在縣區、鄉村負責組織實施,盡快落實基地建設實施單位和負責人,逐級把任務、責任落到實處。市、縣區都要把生產產業化開發工作列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繼續實行“菜籃子”工程行政首長負責制,層層落實任務,嚴格考核獎懲,把“保產量、保供應”目標轉向“興產業、提質量、保增收”上來。
2、合理布局,優化品種結構。圍繞市場變化,不斷調整、優化蔬菜種植種類和品種結構,穩步擴大精、細、特、優菜和辣椒(干)種植,適當壓縮大路菜面積;大力發展蔬菜設施栽培,擴大保護地栽培面積,減少露地栽培蔬菜份額;積極推廣代料食用菌生產技術,提高食用菌產品的市場供應能力,保持最佳種植結構,尋求種植效益最大化。十大基地要穩步擴大規模,主攻質量安全衛生,爭創名牌,擴大銷售。高效設施栽培中,重點擴大新型節能溫室、連棟溫室、大中型拱棚等,積極應用新材料,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擴大反季節菜生產能力,千方百計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各地要把高效設施栽培建設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引導農民不斷探索新的栽培模式,加快蔬菜種植業結構調整。
3、依靠科技,提高產品質量。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生產基地要增強科技興菜和名牌戰略意識,進一步加強完善蔬菜種子、種苗引進繁育、技術推廣、產品檢測、產品銷售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種質資源開發、培育地方名特優品種、引進國外名稀優特品種、工廠化育苗等為基礎,大力引進適合本地的高新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不斷培育開發蔬菜新品種。建立生產示范基地,負責全市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示范推廣和生產技術培訓指導工作。各縣區要調整技術力量,加強蔬菜技術推廣工作,基地鄉鎮要轉變職能,加強對蔬菜生產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制定蔬菜生產技術規范,搞好技術指導,興辦各類蔬菜科技、產銷示范。積極扶持民辦蔬菜科研和推廣機構,多輪連動,引導農戶進行科學種植。有條件的地方,可組建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進行專業化生產。要認真抓好技術培訓和興辦科技示范點。市上要重點培訓縣、鄉技術人員,縣區要培訓鄉鎮和基地科技人員和示范戶,鄉鎮要培訓每一個種植戶,使每一個種植戶有一名技術骨干。要大力提倡科技人員領辦和創辦科技示范點、龍頭企業,開展有償服務。各級都要建立自己的科技示范點,培養典型,樹立樣板,帶動面上發展。
4、強化“無公害”意識,提高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水平。各縣區要以當地的特色蔬菜為突破口,按照國家和省級標準,組裝配套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應的生產、包裝、貯運技術規范,推行蔬菜標準化生產和無害化管理。完善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質量監督,規范產品質量。推行市場準入制度,杜絕不合格蔬菜產品流入市場。建立蔬菜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及時正確追查問題所在環節和責任人。積極申報無公害和綠色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樹立品牌,以名牌占領市場。加工、貯運、營銷企業也要按無公害食品的要求生產,培育自己的品牌,讓群眾真正吃上放心菜。
5、宏觀調控,政策扶持。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市、縣兩級要對蔬菜產業化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加大對蔬菜產業化的支持力度。一是把城鎮郊區常年性專業菜田和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蔬菜基地列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禁占用,嚴格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有關規定加強管理;二是市、縣(區)財政部門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專款用于蔬菜產業化開發項目,重點扶持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科技示范,農技人員和農民技術培訓,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培育龍頭企業;三是通過貸款貼息、減免稅收、信貸扶持等優惠政策,扶持個人和企業從事蔬菜生產、經營、加工、銷售,培育一批基地成規模、質量上檔次、產品是品牌的龍頭企業,并鼓勵其通過聯營、參股、租賃等方式實行低成本擴張。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五是提倡蔬菜生產、營銷、加工項目采取招標、投資入股、信貸等投資組合,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蔬菜產業化開發;六是市上每年對蔬菜產業化開發典型給予表彰獎勵。各基地縣鄉村也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各界共同投入蔬菜產業化開發。
6、各方協作,搞好服務。蔬菜產業受資源和市場需求雙重制約,實施產業化開發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及農技、植檢、水利、土地、環保、工商等部門的大力協作與支持。市、縣(區)政府要高度重視,統一部署安排,抓好方案實施的協調組織工作。按照“圍繞一個重點項目,配備一套班子,完善一個管理體系,振興一個特色產業”的要求,各級要發揮職能,加強蔬菜產業化的領導、體系建設、組織管理工作,全力抓好實施工作。市、縣區財政、農發行、農發辦、計發局要加大對蔬菜產業化開發項目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水利部門要搞好菜田的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土地部門要搞好基本菜田保護管理和土地調整、市場建設用地審批;環保部門要嚴厲查處工業“三廢”對菜田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質量檢測檢疫執法部門要加大蔬菜質量檢查力度,確保不合格蔬菜不流入市場;工商、商務、交通部門要協調好市場規劃和道路建設;新聞宣傳部門要為蔬菜產業化的開發搞好輿論宣傳;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共同搞好服務工作,確保我市蔬菜產業化開發順利進行,為全市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市蔬菜產業化規劃】相關文章:
市城鄉規劃工作總結08-22
市規劃局工作總結08-24
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08-24
市城鄉規劃局工作總結08-24
市城鄉規劃局政務公開制度08-23
市城鄉規劃管理局工作總結08-24
市城鄉規劃局服務承諾制度08-23
市城鄉規劃局督辦工作制度08-23
市城鄉規劃局行政執法責任制度08-23
市規劃局工作總結及下年工作計劃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