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2屆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
2012屆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
(暫定名: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探討)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背景
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家們十分關注的領域,如何實現一個國家生產力的進步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并以此為基礎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直是近現代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經濟增長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特別是2008年我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之后,經濟增長更是成為了國家和人民關注的焦點。根據經濟學家們對推動經濟的增長的因素進行的大量研究,歸納起來這些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市場機制的力量,依靠“看不見的手”進行內在的調節;二是政府的宏觀調控的力量,依靠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來外在的促進經濟的增長。
政府通過有效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彌補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缺陷使經濟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達到最優配置。稅收作為重要的財政政策,不僅是政府組織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手段,更是國家調控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重要工具。稅收是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它同國民收入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可以說稅收是國家在經濟上的存在。稅收與經濟的關系是: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于經濟,對經濟起著調節器的作用。
立足于當前我國的情況,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逐步完善,稅收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對于稅收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從近幾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重視。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我國的稅收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在1994年至2008年這十五年間,稅收收入增加了10.4倍,而同期的GDP總量只增加了5.5倍。稅收收入十五年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9.1%,而同期GDP年平均增長僅為14.47%。2010年全國稅收收入高達77390億元,較2009年增長20.8%,增速明顯快于GDP的增長。連續多年我國的稅收收入出現了超經濟增長現象,并且居高不下。如何認識和評價經濟增長與稅收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怎樣看待稅收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僅成為稅收理論界富有爭議的一個問題,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對象。稅收收入與經濟增長到底呈現怎樣的關系?當前稅收的過快增長是否對經濟發展不利?如何確定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稅制內部商品稅類、所得稅類、財產稅類各自對經濟增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和沖擊?如何實施稅制內部結構的改革來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稅收與經濟增長的相協調?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點。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稅收來源于經濟增長,又反作用于經濟增長,是調節經濟平穩運行的杠桿,合理的稅收負擔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準確界定一定時期宏觀稅負,使其保持一個合理的水平對一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分稅制以來稅收超GDP增長的怪現象引起了人們關于宏觀稅負是否過重的思考,而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的種種困境更是將這一問題的討論推向高潮。因此研究當前的宏觀稅負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就顯得非常的必要和緊迫。
從稅制結構上來看,結構性減稅是當前稅制改革的重要方針,如何進行結構性減稅,如何合理的去改革商品稅類、所得稅類以及財產稅類來達到對經濟的沖擊程度最小和正效應最大,是我國稅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大部分的學者、專家都通過定性分析的方式對稅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議,如何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定量分析去分析并提出改革意見也成為很有價值的一塊研究領域。
稅收收入與經濟增長到底呈現怎樣的關系?當前稅收的過快增長是否對經濟發展不利?如何確定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稅制內部商品稅類、所得稅類、財產稅類各自對經濟增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和沖擊?如何實施稅制內部結構的改革來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稅收與經濟增長的相協調?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點和主要目的。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于稅收收入及稅收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合理宏觀稅負的確定,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國內研究現狀
第一,針對稅收收入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孫崢嶸、馬穎(2007)則在分析GDP中投資形成增加值以及累進稅制變化的基礎上得出了我國經濟與稅收依存度近年顯著增強的結論并預測未來經濟與稅收的關系將愈加密切。毛翠英,楊撫生(2004)運用回歸數量分析方法對我國1994—2002年后的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1994年以來,從總體來看,我國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高度相關;從增量分析,兩者相關系較低。馬拴友(2001)對我國1979—1999年的有關數據,進行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回歸分析,得出結論,稅收對經濟增長具有負影響,它對GDP的絕對影響為稅收每增加1000元,GDP大約減少2300元。同期他又采用邊際稅率概念表示的稅負,利用1994—1998年的統計資料,進行橫截面回歸,分析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對區域經濟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結論邊際稅率與經濟增長負相關。郭慶旺(2004)則從地區差異的角度研究這個問題,根據我國1995—2002年的統計資料,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引入邊際宏觀稅率,對我國各地區稅收收入增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計量分析,得出結論,稅收收入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將抑制經濟增長。從全國整上看,邊際宏觀稅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將降低0.027個百分點.同時,通過對我國東、中、西三地區進行分析獲知,稅收增長對不發達地區的經增長產生的不利影響高于發達地區。
與馬拴友觀點不同的是,劉普照(2003)對我國1985—2001年的有關數據,采用回歸分析的分析方法,我國宏觀稅負變動趨勢及其與經濟增長關聯性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我國稅收收入、政府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呈正相關的結論。
第二,對于當前的宏觀稅負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劉建民、宋建軍(2005)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對近年的GDP與稅收數據進行分析,認為我國目前稅收增長是合理的,是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
與此不同的是,汪昊(2008)利用稅收平滑模型的分析,引出了扭曲成本的概念,認為,我國目前的宏觀稅負偏高,扭曲成本的存在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危害,因此應當采取措施加以改變。
第三,從合理宏觀稅負水平來看,王書瑤(1995)研究表明在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存在一個經濟增長最快的宏觀稅負區間這個區間就是18-22%。逄錦聚、孫飛(2000)認為我國今后在較長時期內宏觀稅負的合理水平在18%至24%之間。馬拴友(2001)估算出我國的最優宏觀稅負區間為14-23%,劉普照(2003)對我國1985—2001年的有關數據,采用回歸分析的分析方法,借鑒馬拴友的主要方法,基于稅收收入最大化和投資最大化的兩個角度估算出最佳的宏觀稅負水平應在20%-22%之間。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一方面,對于稅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外學者專家的觀點如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學家瓦格納提出了稅收的國民經濟原則。原則認為稅收與經濟密不可分,經濟的發展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稅收。這也是經濟學界第一次將稅收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相聯系起來。
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經歷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由此引發了經濟學說史上的“凱恩斯革命”。凱恩斯提出的“需求管理”即以財稅手段對付經濟危機,稅收在政府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開始得到重視。凱恩斯在《通論》中主張“國家必須改變租稅體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引導消費傾向”。
對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最為重要著名的要屬供給學派的“拉弗曲線”理論。“拉弗曲線”理論是由“供給學派”代表人物、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商學研究生院教授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線”的基本含義是,稅收并不是隨著稅率的增高在增高,當稅率高過一定點后,稅收的總額不僅不會增加,反而還會下降。因為決定稅收的因素,不僅要看稅率的高低,還要看課稅的基礎即經濟主體收入的大小。過高的稅率會削弱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積極性,因為稅率過高企業只有微利甚至無利,企業便會心灰意冷,紛紛縮減生產,使企業收入降低,從而削減了課稅的基礎,使稅源萎縮,最終導致稅收總額的減少。當稅收達到100%時,就會造成無人愿意投資和工作,政府稅收也將降為零。從另一方面來看,稅率過高不僅使企業微利甚至無利,企業會心灰意冷,而且還可能促使企業偷逃稅收,從而導致稅收總額的減少。“拉弗曲線”名義上表明的是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系,但實際上表明了稅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從拉弗曲線可以看出稅收收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大部分學者通過經驗分析得出稅收對經濟增長產生負相關的影響。
格里森等(1997)研究的結果表明稅收與經濟增長負相關。馬斯登(Marsden.1983)根據20世紀70年代的10對國家數據,得出低稅國家的經濟增長比高稅國家快的結論。雷諾茲(Reynolds,1985)利用分類和對比方法,提出邊際稅率與經濟增長負相關。
格羅斯曼(Grossman,1987)、佩登和布拉德利(Peden&Bradley,1989)、佩登(Peden,1991),斯卡利(seulley,1995)以美國的經驗分析都表明,在美國稅收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佩登(1991)檢驗了美國1929—1986年宏觀生產率與稅收的關系,發現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達到17%之前上升,能夠提高美國經濟的生產率績效,但超過17%將降低生產率的增長率。即超過某一邊界點后,政府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雖然仍為正但是遞減的。魯比尼和米萊西一也得出對資本和勞動(人力資本)征收較高的稅收會降低經濟增長率的結論。
斯卡利(1996)利用模型得出新西蘭戰后長期平均宏觀稅負28%比最優稅率20%高出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使經濟增長率減少了2個百分點。因此,平均宏觀稅負每下降1個百分點,可使平均經濟增長率上升0.25個百分點。
與上述論點不同的是有些學者也得出稅收對經濟增長基本上不產生影響或正的影響的結論。加里森和李(Garrison&Lee,1992)利用63個國家1970—1984年的數據,發現平均稅率和邊際稅率都不影響經濟增長。因為一旦考慮到人均GDP水平,稅率與經濟增長的負相關就不再顯著;也沒有找到提高邊際稅率降低資本積累或勞動力增長的證據。Stokely和Rebelo(1995)對美國的數據研究得出稅收對美國經濟增長影響很小甚至不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從合理宏觀稅負水平來看,斯卡利(Scully,1996)利用新西蘭1927-1994年的數據計算了使新西蘭經濟增長速度最大化的最優稅率是稅收占GDP的19.7%。假定誤差是0.2,則最優宏觀稅負為15.8%-23.6%。同時他估計了其他國家的最優稅率美國1929-1989年的最優稅收規模是GNP的21.5%,1987-1988年丹麥、芬蘭、意大利、瑞典和英國分別為18.5%、18.9%、20.1%、16.6%和25.2%,樣本國家的稅率平均為20.1%。
三、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在介紹稅收對經濟增長所起作用的基礎上,通過數學模型確定出我國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并結合對稅制內部結構商品稅、所得稅、財產稅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計量分析,提出了我國稅制改革的對策和建議。本文分為五章,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章 概述
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一)選題的背景
(二)選題的理論意義
(三)選題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三、本文的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 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
一、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的理論分析
二、稅收收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的計量分析
(一)選定變量
(二)建立模型
(三)模型分析
第三章 合理宏觀稅負水平的確定
一、我國稅收收入與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我國稅收收入狀況
(二)經濟發展狀況
二、合理宏觀稅負水平的模型分析
三、模型結論
第四章 稅收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分析
一、基于模型分析商品稅、所得稅、財產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模型結果分析
第五章 促進經濟增長的稅制改革建議
一、加速我國流轉稅制的改革
二、完善所得稅制
三、進一步健全財產稅制
四、研究方案 1.理論分析
(1)用于分析稅收收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2)用于分析稅收結構內部商品稅、所得稅、財產稅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2.實證分析
(1)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稅收收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進行分析,主要數據來源于1995-2010《中國統計年鑒》。
(2)運用計量經濟學手段確定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并與當前的宏觀稅負水平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3)運用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稅收結構內部商品稅、所得稅、財產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果和沖擊程度,并提出稅制政策建議。
五、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預計成果為字數在40000以上,嚴格符合研究生畢業論文格式的觀點明確,論據充實、有質量保證的文章。
第一階段(11.09.10~11.10.15),收集和閱讀相關資料,寫出開題報告及寫作提綱;
第二階段(11.10.15~10.12.09),在提綱的基礎上進一步收集資料充實文章內容,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修改完善寫作提綱,開始初稿的寫作;
第三階段(11.12.09~12.02.30),完成論文初稿,并提交由指導老師審查;
第四階段(12.02.30~12.03.20),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對初稿的修改、完善;
第五階段(12.03.20~12.04.10),(www.baimashangsha.com)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論文定稿,并開始準備論文答辯。
六、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
1.目前對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資料比較豐富,參考資料容易獲得;
2.已學習了相關課程,對所研究問題的總體上有所把握;
3.已參閱多篇相關文章,對所研究問題已有初步了解;
4.有學院資深老師指導。
七、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
1.研究計劃運用計量分析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如何合理地選取變量并對其有效運用,以及如何建立適用的計量模型都是研究的難點和重點。針對這一難點,將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通過統計年鑒獲取數據,并在對已有的研究模型改進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從而選取最適用的模型。
2.我國稅制是個很龐大的體系,如何提出稅制改革的建議是本文的難點之一。對此,將通過對稅收基本理論的學習,以及模型結論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八、主要參考文獻
[1]劉普照.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馬拴友.稅收政策與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3]郭慶旺、趙志耘.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逢錦聚,孫飛.中國宏觀稅負合理水平的分析判斷[J].南開經濟研究,2000,(4):35-40.
[5]王書瑤.賦稅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
[6]高培勇.中國的稅負到底重不重[J].經濟,2006,(5).
[7]安體富.現有稅負明顯偏重[J].瞪望,2004,(8).
[8]馬栓友.我國拉弗最高稅率和最優稅率估計[J].經濟學家,2002,(1)
[9]Seully,G.W. Tax Rate,Tax Revenues and Economic Growth[P].Policy Report Nol98,1991,National Center for Poliey Analysis,Dallas.
[10]Plosser,C.I.The Search for Growth,in Federal Reserve of Kansas City Symposium Series,Policies for Long-run Economic Growth,1992.
[11]Marsden,Keith.Links between Taxes and Economic Growth:Some Emp irical
Evidence[P].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l605,1983.
[12]Oakland,W.H.Local Tax and Intra-Urban Industrial Location,in G.Break(ed.),
Metropolitan Financing and Growth Management,1978.
[13]Carlton,Dennis W.The Location and Employment Choices of New Firms:an Economic Model with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Endogenous Variabl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6,1983.
[14]Wheat,Leonard F.The Determinants of 1963-77 Regional Manufacturing Growth:Why the South and West Grow?[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6,26(4).
【屆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規定06-17
論文開題報告07-28
論文開題報告07-18
法學論文開題報告07-28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07-28
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7-28
論文開題報告模板07-28
論文開題報告范例07-22
物流論文開題報告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