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赴姜堰市學習考察工業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期,根據區委主要領導的要求,區委辦、區政府辦、區經貿委派員組團赴姜堰學習考察工業經濟發展情況,考察團實地走訪了罡揚鎮、華港鎮、梁徐鎮,參觀了罡陽股份、飛船股份、雙登集團等企業,聽取了姜堰市經發局主要負責同志的介紹,深入研究了姜堰市近年來工業經濟發展的軌跡,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一、姜堰市近年來工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總體評估近年來,姜堰工業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和供求大變化兩大挑戰,一方面加快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轉變,另一方面大力強化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兩個抓手,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化道路,總體上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前期。
基本參數近幾年,特別是“十五”后幾年,姜堰工業經濟綜合實力年年邁上新臺階,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1,全部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年均增長31,工業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均居泰州市四市兩區前列。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工業企業5937家,比2000年凈增2246家,其中列統工業企業389家,比2000年凈增224家。2005年,全市完成工業現價產值320億元、實現利稅23億元,其中列統工業完成現價產值196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6,當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份額的53來自于工業。今年1-5月,全部工業完成產值178.2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列統工業完成產值113.6億元,同比增長44.8;107家新增列統企業完成產值12.3億元,是去年同期的7.3倍,拉動全市列統工業增幅13.5個百分點,貢獻份額達30.1。
主要特點1、優勢產業初具雛形,骨干企業支撐作用明顯。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機械(汽車、摩配零部件、石化通用機械、船用機械)、輕紡服裝、化工醫藥、冶金四大支柱產業和尿素、藥品、電池、柴油機、鉆桿、齒輪、曲軸等近20個名牌產品為主體的工業經濟新格局。2005年,四大支柱產業完成的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85,20個重點產品實現的銷售收入占全市列統工業的57。2005年全市產、銷過億元企業37家,比2000年底凈增26家,其中:產銷過10億元企業1家,產銷過5億元企業6家,利稅過億企業4家。市重點培植的22家重點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05年22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利稅、利潤占全市列統工業的比重分別為42.4、43.1、55.7。今年1-5月,22家重點企業完成產值43.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35.3。
2、工業投入增勢強勁,投資質量明顯改善。“十五”期間,全社會技術改造總投資110億元,年均增長28。2005年完成工業技改投入40億元,同比增長47。在投資總量、規模持續攀升的同時,投資質量穩步提高,重點項目不斷增多。2005年,全市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150項,其中投資過3000萬元項目55項,投資過億元項目6項,為加快結構調整起到了重要支撐和保證作用。今年1-5月,全市在建工業技改項目226項,計劃總投資52.1億元,實施1000萬元以上工業投資項目155項,其中3000萬元以上的重大項目58項。
3、技術開發能力明顯增強,企業創新機制初步形成。至2005年,全市創成中國馳名商標1件,國家免檢產品1件,著名商標5件,省級名牌產品1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9家,建成國家級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級技術中心2家。全市累計有257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系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8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認證。其中揚動股份和太平洋精鍛通過了TS16949汽車工業質量體系標準認證,飛船股份通過了QS9000美國汽車及汽配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開發創新機制的形成極大提高和培育了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雙登”商標繼“春蘭”商標后,成為泰州地區第二個中國馳名商標,揚動股份“多缸柴油機”繼“春蘭空調”、“LG冰箱”后成為泰州地區第三個國家免檢產品。
4、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制度創新穩步推進。至2005年,全市市屬及鄉鎮工業企業改制面達100,以“三置換一保障”為重點的市屬工業企業改革基本結束,全市累計置換公有資產12.6億元,置換土地134.7萬平方米,置換職工身份2.2萬人。各企業積極創新管理體制,到目前為止,已有80的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全市注冊成立股份有限公司4家,省級以上企業集團6家。
5、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持續加大,園區載體作用初步顯現。近幾年來,姜堰市不斷加大考核和激勵力度,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一批項目紛紛落戶姜堰,進一步促進了全市工業總量的擴張,推動了工業園區的發展。以開發區、龍溪工業園、蘇陳工業園、曙光工業園、雙登工業園、興泰工業園為主線的“一區五園”的建設全面鋪開,到目前為止,全市在建工業園22家。五年中,全市新引進的進區企業數達1300家,其中每年新增規模企業數80家左右,工業園區企業占全市工業產銷的30以上。
二、姜堰市工業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方略”,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區域就業的重要渠道,是城市化進程的核心支撐。工業強則區域強。姜堰工業經濟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拉動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他們的發展經驗突出表現為“五大”。
1、突出“大企業”,培植一批支撐姜堰工業發展的企業群體。大企業、大集團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是區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支撐力量。姜堰把培育一批規模檔次高、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大企業、大集團,作為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出臺了支持和鼓勵工業和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若干意見,在此基礎上,又選擇11家骨干企業重點培育,專門研究制訂了“2211”工程實施方案及相關扶持政策,努力促進優勢企業盡快脫穎而出。堅持在骨干企業不定期召開市委常委現場辦公會,及時協調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扶持促進企業發展。對其他重點企業和38家成長型企業,以及各鎮自己培養的后備力量,也通過“一廠一策”的重點扶持,不斷培育規模企業群體。二是積極探索資產運作。以資產為紐帶,加強與國際國內一流企業的合資合作,大規模引進境外資金、人才、管理經驗及營銷渠道,擴大經濟規模和效益,實現滾雪球式發展。大力整合產業鏈上游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或融入產業鏈下游企業,爭取更大的外力支持。抓住省政府實施“310”工程的機遇,積極推進海外上市,提高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能力,目前雙登集團已在倫敦上市,首期募集600萬英磅,今年可望募集800萬英磅;蘇中藥業已結束輔導期,飛船公司正進入輔導期。三是提升競爭實力。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把打造區域經濟品牌、知名企業品牌和主導產品品牌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太平洋精鍛公司每年在員工培訓上投入達100多萬元,罡陽公司與江蘇大學聯合辦學,飛船公司僅2005年就引進本科以上學歷人才30多名。目前11家重點骨干企業中,擁有中級技術人員423名,高級技術人員67名,職工中技術工人比重為22.3。
2、突出“大產業”,打造一批彰顯姜堰工業特色的產業集群。姜堰重點發展機械、紡織服裝、醫藥化工、冶金等四大支柱產業,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競爭力和輻射力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小企業、大生產,小配件、大協作,小商品、大市場,小資本、大集聚,小板塊、大作為”的產業發展格局。機械制造方面。根據全國汽車行業高速發展的實際,以及具有國家火炬計劃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品牌優勢的情況,把汽車零部件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首選產業。罡陽、飛船、揚動、太平洋等企業,加入國際汽車配件供應鏈,向高端市場發展。同時,不斷提高集中度,發揮規模效益,在短時間內將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產業關聯度最緊、組織協作水平最高的產業集群。2005年,機械制造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87家,完成產銷151億元,占全市工業總量的48。紡織服裝方面。在實施品牌戰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培育核心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上下功夫,以集群優勢參與國際國內競爭。2005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77家,實現產銷6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量的19。醫藥產業方面。以泰州市建設“中華醫藥產業園”為契機,以蘇中藥業園建設為載體,積極引進醫藥產業群,擴張醫藥產業規模,提升企業研發水平和市場開發能力,以不斷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2005年,醫藥產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59家,實現產銷44億元,占工業總量的14。冶金方面。這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新興行業,主要有煉鐵、軋鋼、不銹鋼制品、鑄造等門類,2005年,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8家,實現產銷37.5億元,占工業總量的12。在積極培育四大支柱產業的同時,姜堰還致力于發展“一鎮一品”。注重以功能布局引導產業布局和項目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形成“一鎮一品、一域一業”的鮮明特色,白米、婁莊的波紋管,華港、罡楊的汽車零部件,溱潼、興泰的不銹鋼制品,俞垛的鎢鉬,沈高的襪業已初步形成特色。
3、突出“大招商”,引進一批提升姜堰工業發展水平的增長點。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招商,是姜堰工業提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姜堰每年專門舉行推介會,向社會推介姜堰工業經濟發展情況、產業優勢及招商方向。一是發揮企業招商主體作用。積極引導本土企業轉變觀念,創新思路,多頭多路招引資金和項目。加強橫向聯合,以要素優化重組為基礎,通過運用品牌、科技參股、資本參股、技術合作、產業鏈接等,進行企業的重組、聯合、兼并,實現新的飛躍。二是發揮產業招商凝聚作用。把優勢產業作為地方招商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工業招商的重點。圍繞打造四大產業集群,大力引進同類企業,形成集聚效應,并努力向上、下游領域拓展。引導同類產品適度聚集,發展專業化生產,促進區域經濟向規;l展。借助華東五金城建設的契機,以大市場帶動大產業,招引五金加工項目,努力引進旗艦型企業。三是發揮園區招商承載作用。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加快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引項目進區上,全力抓好華東五金城等重點項目,加快五金工業園建設。在抓好市開發區建設的同時,用心經營各鎮工業園區及企業主題園區,促進各類企業走進各類園區,并加快引進一批配套企業,努力形成氣候。
4、突出“大投入”,實施一批帶動姜堰工業提速發展的大項目。積極引導各企業都堅定不移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以投入保產出,以投入促發展。在具體工作中,注重把握“三點”,即選擇項目準,圍繞產品和產業結構調整,科學選擇技改項目,提高投資的準確率和項目實施的效益;新上項目快,對看準了的項目,“該出手時快出手”,迅速形成生產能力,迅速占領市場;資金渠道寬,更多地將自有資金用于再投入的同時,大膽引進民間資金投入技改。把主攻大項目放到突出位置,千方百計開發資金投量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型、航母型項目。重點抓好投入3000萬元以上項目的實施,如飛船公司重型汽車驅動橋主被動齒輪、雙登公司35千伏電線電纜生產線、揚動公司薄壁鑄造生產線、化肥公司熱電三期工程、蘇中藥業瑞替普酶、曙光公司加重鉆桿等項目。每一家重點企業、成長型企業分別有投入3000萬元、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所有定報企業都有技改項目。
5、突出“大服務”,營造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積極在全市上下強化大服務的意識,動員方方面面支持工業、助推工業,努力為企業發展、為工業跨越營造優質的環境和良好的氛圍。一是積極推崇四種意識。“爭取時間,加快發展”的意識,樹立時間就是發展、時間就是前途、時間就是命運的緊迫感,把時間看成力量、比作金錢、等同生命,騰出更多的時間多辦實事、快辦實事。“你追我趕,奮力爭先”的意識,各鎮、各部門之間開展“比、學、趕、超”競賽活動,每月在新聞媒體上公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排出名次,讓群眾來監督。“關心企業,支持發展”的意識,建立企業問題庫,籌建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引進股份制金融機構參與,建立完善經濟環境監察中心對重點企業、骨干企業的協調機制!坝掠趧撔拢矣诎l展”的意識,勉勵企業家們,樹立強烈的人生追求、強烈的開放觀念、強烈的爭先勇氣,跳出企業看企業,跳出姜堰看企業,努力推進“二次創業”,在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追求人生價值的最大化,為姜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二是不斷加強對工業經濟的領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工業經濟的發展,把工業經濟作為發展的第一支撐力,傾全市之力,強勢推進工業發展。市政府主要領導直接抓工業,莊重承諾24小時隨時為企業協調矛盾。實行市四套班子領導與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掛鉤聯系制度,市各有關部門主動為企業提供信息、政策和規劃引導。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責任、監督”的原則,切實減少行政審批項目,著力打造最優政務環境。三是努力夯實各類扶持幫助措施。及時出臺各類加快工業企業發展的激勵措施和指導性意見,通過稅收、財政、土地、規費等手段,調動企業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制訂工業經濟發展的評價、考核體系,實行責任分解,強化督促檢查。加大銀企對接力度,增加資金有效供給,努力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的矛盾。
三、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基本情況近年來,我區堅持工業經濟“第一方略”,積極實施“工業強區”戰略,理清發展思路,創新工作方式,落實關鍵措施,工業經濟保持較好發展勢頭。一是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笆濉逼谀,全部工業完成現價產值109.3億元,自建區以來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8.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158家,比“九五”期末增加79家,年均增加16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76.5億元,年均增長20.6;實現銷售收入72.3億元,年均增長20.77!笆濉逼谀┖A旯I主要經濟指標均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二是貢獻份額明顯提高!笆濉逼谀,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1.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4%,比“九五”期末高出4.8個百分點。來自工業的稅收占全市稅收的,比“九五”期末提高個百分點,三是運行質態逐步改善。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000年的33498.7元/人,提高到2005年的64702.8元/人,增長93.2;2005年末,全市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9.8,比2000年下降了6.1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首次突破97%。四是民營經濟增勢強勁。積極實施以“三置換一保障”為主要內容的區屬企業改革,大力推進開放式改制,企業改革重組基本結束。同時,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民營工業迅猛發展,成為海陵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經濟增長點。2005年全區民營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18家,比2000年凈增80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的產值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2上升至“十五”期末的63.1%,提高了21.1個百分點。五是培大育強初見成效。制定實施工業經濟培大扶強的政策措施,重點企業發展較快。2005年,全區銷售達億元以上企業12家,其中5億元以上企業3家。億元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2.4億元,占全區規模工業的比重達44.9%。綜觀近年來工業經濟發展形勢,機電、紡織服裝、醫藥、食品等支柱產業逐步形成,線切割機床、內河船舶、外貿服裝、車輛配件、家電配件、液壓工具等產品的集聚優勢日趨明顯,海陵工業園區進入省級經濟開發區行列,企業集中、產業集聚作用更加突出。
存在問題從區域經濟的競爭態勢看,我區工業經濟總量不大、實力不強、發展不快、后勁不足的劣勢比較明顯,主要經濟指標在泰州市四市兩區排名相對滯后,工業經濟發展形勢比較嚴峻。審視我區工業經濟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工業經濟增長的基礎需進一步穩固。有較強拉動作用的大企業、大集團偏少,全區重點企業支撐帶動作用有減弱趨勢;在建和儲備的億元以上大項目不多,特別是龍頭型、拉動型和產業關聯度大的項目少,對全區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二是工業經濟結構需進一步改善。從行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看,產業層次偏低,主要以配套加工為主,具體表現為“三多三少”:即傳統行業企業多、新興行業企業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多,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少;低檔產品多,拳頭產品和名牌產品少。從企業組織結構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中小企業居多,綜合競爭力相對較弱,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三是企業創新能力需進一步加強。全區工業的整體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企業技術開發經費不足,工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企業普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低,相當一部分企業設備陳舊老化,工藝技術落后,經濟效益不高,競爭能力不強。這些問題的存在,客觀上影響了我區工業企業的運行質態和綜合效益,制約了我區工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加快海陵工業經濟跨越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當前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特征,即“市場向規模企業集中、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效益向品牌企業集中”。我區工業重點企業不大不強、一般企業不精不專和企業之間缺乏有機整合或聯系的缺陷,已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最大地障礙。學習先進,是為了借鑒別人的經驗,充實提升自己,并實施追趕跨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剛剛閉幕的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工業經濟更加注重培大育強,“十一五”期間,力爭形成銷售過億元企業3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3家,5-10億元企業3家。全區工業經濟發展大會將號召全區上下,唱響工業經濟主旋律,創新工業經濟發展思路,推動工業企業銳意進取,力爭三年實現工業經濟“雙百億”工程(2008年全部工業現價總產值實現200億元)?捶ǜ淖冏龇,思路決定出路。按部就班,只能步步落后;循規蹈矩,總是慢人一拍。要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必須要推動人力、物力、財力、智力向工業傾斜。
1、優化結構,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加快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生產能力和產品檔次,增強我區工業發展后勁,扭轉當前工業經濟被動局面。加大技改有效投入。著力提高投入質量,重點圍繞提高項目的裝備和技術投資比重、提高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投資比重、提高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產業投資比重,切實把好項目的技術水平關、資源能耗關和環境保護關。充分發揮技改貼息、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技改進口設備減免關稅等扶持政策的導向作用,調動企業增加有效投入的積極性,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優化技改投資結構。繼續加強銀企協調、對接工作,建立和完善“推薦好項目、落實好政策、建立好信譽”的良性運作機制,切實加大信貸資金的支持力度。加快支柱產業發展。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提升支柱產業集中度,努力提高支柱產業對全區工業發展貢獻率。圍繞培育我區車件、線切割機床、內河造船、液壓工具四個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推動規模企業快速擴張、大力發展協作配套企業,促進特色產業加速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加快組建行業協會,強化資源整合,培植新的亮點。按照工業向園區集聚的總體要求,優先安排優勢產業項目和企業進園區。培植壯大民營經濟。強化行政推動和政策扶持,降低門檻,放寬條件,最大限度激活民間資本。積極引導民營企業調高發展目標,調優發展思路,調實發展舉措,促其在科學發展的前提下做大做優做強。加快民營企業信息、技術、人才服務平臺建設,為民營企業提供政策法規、經濟動態、創業咨詢、市場需求等信息服務和技術、人才服務。
2、鼓勵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圍繞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為抓手,以強化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工作推進力度。注重引導各類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引進研發人才,創建技術中心,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主導體系;注重引導企業積極主動地掛靠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加快完善以產學研為紐帶的技術創新協同體系;充分發揮中介組織作用,構建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完善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社會服務體系。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激勵政策,主動幫助企業做好科技成果的申報、轉化資金的上爭工作,用好區級科技三項資金,促進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積極實施品牌戰略。研究制定支持品牌創建的政策措施,鼓勵重點企業創建省、市名標、名牌;繼續完善“企業為主、社會促進、政府推動”的工作機制,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創建中的各項難題。
3、加快載體建設,擴大企業發展空間。完善區域功能。按照“爭一流、創品牌、上檔次”的要求,加快海陵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彰顯園區特色,做大園區規模,打響園區品牌。圍繞“三電”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強化產業定位,走高新化、個性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圍繞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研究制定促進產業集聚的發展規劃、政策意見和實施方案,培育“專、尖、新、特”產業;堅持因地制宜,著手建設一批主業突出、個性鮮明的特色園中園。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抓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拆遷安置區二期工程和商住區建設;按照“適度超前”的思路,加快園區信息、倉儲、中介咨詢等商務配套設施建設,切實增強產業承載功能。加快標準廠房建設。盡快完成功能區域規劃和標準廠房設計工作,著手研究制定標準廠房管理制度,加大廠房招租、出售力度,切實提高廠房利用率。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工業經濟借力發展。圍繞產業抓招商。根據我區產業定位,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和產業發展方向,研究細排出產業招商項目庫,集中招商力量,有的放矢。海陵工業園區重點圍繞電子、電器、電機開展產業招商,積極發展以“三電”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發揮九龍臺商工業園現有產業優勢,著力引進整車項目,拉動自行車配件、摩托車配件、汽車配件“三件”配套企業發展,努力打造一批有規模的產業集群。突出主體抓招商。海陵工業園區是我區招商引資的主體。在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的同時,集中精力招引項目進園區。積極探索新的招商引資運作模式,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成立專業招商機構,實施市場化運作,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實效。各街道和相關部門以園區標準廠房為招商基地,加強招商隊伍建設,明確專人專職從事招商引資工作,成立專門的招商班子,落實人員、落實經費,確保招商引資工作正常開展。重視招商網點建設,根據國際資本和國內產業流動的趨勢,把招商重點放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三大區域,落實招商責任,分解引資任務,實行區域包干。強化服務抓招商。打破“條塊”分割、部門界限,建立良好的互動協調機制,對有利于招商引資、項目開發的,給予大力支持。進一步完善和實施“綠色通道”政策,簡化辦事手續,規范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能辦的及時辦、能快辦的立即辦,難辦的靈活變通辦。
5、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為工業發展造勢鼓勁。區四套班子領導進一步密切掛鉤培植企業和重點項目的聯系,及時研究協調企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級各部門黨政一把手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業上,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膽,工作上放手放開,政策上放活放寬。海陵區培大育強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跟蹤了解掌握企業培大育強工作情況,排出名次,按月進行公布,鼓勵爭先進位。各有關部門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定期表彰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和各類經濟能人,努力營造舉全區之力,發展工業經濟的良好氛圍。
【赴姜堰市學習考察工業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遠赴深圳調研學習考察報告07-24
赴韓國考察情況報告08-15
關于赴外省學習考察港口管理情況的報告08-24
赴港澳考察學習報告08-15
赴江浙主要絲綢專業市場學習考察調研報告08-15
赴江浙主要絲綢專業市場學習考察調研報告08-16
人大關于赴某地學習考察情況的報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