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和思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它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村面貌的根本措施,也是實現國民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舉措,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十一五”是我縣爬坡過坎,走出拐點,迅速轉型,全面提升的重要時期,新農村建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在縣這樣一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市搞新農村建設,我認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基本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堅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統一;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結合實際,突出特色,不搞齊步走;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要解決問題,發揮優勢,轉變劣勢,穩步推進這么幾個原則。
一、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近年來,農民收入雖然逐年增多,但城鄉居民收入擴大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渠道不寬、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依然是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業保護政策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趨擴大,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從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步發展。
2、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由于多年來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導致農村基礎設施脆弱,加之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渠道變窄,這一矛盾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村鎮建設雜亂無章,人居環境條件惡劣。各鄉鎮基本沒有進行科學的建設規劃,農戶住宅位置沿襲歷史,隨處而建,比較凌亂。農戶住宅大部分是普通磚瓦房,還有的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數不高。同時農戶基本沒有環保意識,隨意堆放農作物副產品、肥料等。村巷衛生很差,人畜雜居,人畜混居,秩序很亂,臟亂差問題十分突出。
3、勞動力素質低下。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由于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常常有造假行騙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這種狀況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4、思想觀念落后,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還比較差。對一些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的公益事業,如修路、植樹、救災、搶險等也是斤斤計較,很不情愿,不給好處,就不干,還有些農民的職業道德觀念也很淡薄,如在一些鄉村農民在往外出售的棉花內滲沙子和其它雜質。給牛羊肉注水,給蔬菜亂打藥等等。而且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正在逐步淡化,賭博、非法宗教、鋪張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特別是在傳統習俗和傳統生活習慣方面,婚喪消費中的相互攀比,大操大辦的現象還比較嚴重,有的鄉鎮男女訂婚彩禮都在萬元以上,結婚時更是全家舉債,大擺酒席,奢侈浪費嚴重,致使一些剛剛富裕起來的家庭,又因昂貴的結婚費用而導致再次返貧,還有一些鄉鎮封建迷信活動有所蔓延,宗教狂熱、賭博的惡習也死灰復燃,特別是到了冬季不少農民整天沉迷于賭桌之中,根本沒有心思從事生產勞動,有的甚至引發了家庭矛盾,還來了很大的社會隱患。
5、農村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滯后,發展水平普遍較低。一是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目前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度還不高,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藥品價格反映強烈,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二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負擔加重。盡管近年來縣農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總體來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三是社會保障難以保證。由于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大部分沒有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沒有實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
6、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隨著農村的不斷發展,各項改革也在不斷深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仍未徹底打破,土地、資金等影響農村發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
7、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現狀不容樂觀。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但是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現狀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相適應。有的黨員干部“雙帶”作用發揮不好,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強;有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不能成為領導農村發展的核心。
二、幾點思考和建議
針對縣在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字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三農”工作全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通過增加新農村建設財政支出,以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以農業持續增效、農民大幅增收為核心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把解決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的狀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環節;把培養新型農民、構建和諧新農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把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作用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抓手;把深化改革、解決影響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保障,真正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抓細抓實,抓出成效,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造福全縣16萬農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具體措施和建議: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客觀分析縣三農工作的現狀,實現農業增收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草”三元結構的轉變,完善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機制,努力做到由以農業增收為主轉變為非農增收為主,注重農民收入多元化,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堅持“退糧還經”戰略,引導農民繼續強化種植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抓好以葡萄為主的林果產業,大力發展以設施栽培為主的瓜菜產業;提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行龍頭企業 基地 農戶的生產模式,使農民在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中獲得更多的收入。二是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以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按照市場需求和加工轉化的要求,堅持“合理布局、統一規劃、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思路,以產、加、銷相互銜接的高效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為支撐,擴大特色農作物種植,采取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按照“招商引資新建一批,改革改造鞏固一批,創造條件培育一批”的思路,重點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支農支牧龍頭企業培育,引進、培育、發展壯大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一步強化各類專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加強農副產品的商標注冊和特色農產品原產地域保護認證工作,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力爭把“老桑”“軍彩”“綠珍珠”等農產品培育成區內外知名品牌,以品牌化戰略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種植業水平。縣財政要逐年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大力實施“科技人才下農村工程”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鼓勵科技人員采取多種形式,與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依靠科技加快農民致富步伐。積極開展以設施農業栽培、葡萄鮮食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民技術培訓,快速提高全縣農民設施農業的種植水平。從縣情來看,投入多管理好的葡萄一畝地可以收入6000-8000元,而投入少管理差的只好到1000-2000元差距太大。四是發展庭院經濟,拓寬增收渠道。爭取每戶在房前屋后空地上建一個大棚,種植蔬菜果木等,解決自身吃菜問題。同事在養殖業上做文章,每戶養羊、養牛、養雞,發展家庭養殖種,擴大增收。五是繼續加大農村剩余勞力的轉移力度。大力實施“農民變工人”工程,努力為農民在城鎮就業創造條件,讓農民最終實現向城市居民的根本轉變。各鄉(鎮)要依靠政策引導,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推進農村勞動力由季節性向經常性、由自發性向有組織、由體能型向技能型、由農業向非農業、由農村向城鎮、由打工向自主創業的戰略性轉移,到“十一五”末,力爭完成2000名農民變成工人的任務。縣如果有50農民進城,平均一月工資500元,一年可以收入6000元。城郊三鄉鎮也要加大農民變居民工作力度,促進農村人口向非農業轉移。各鄉(鎮)要進一步加大非農增收的比重,實現農民增收的多元化。要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跟蹤管理,鼓勵和引導他們離鄉創業、離鄉生財,實現“輸出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標。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后狀況,是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按照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一是加快建設以節水為主的節約型社會。要以水權改革為重點,對全縣水資源進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實行政策節水,工程節水、市場化節水、園藝節水并舉措施,利用政策和市場價格杠桿,實現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和水務一體化管理,合理配置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實施土地零開發,打井零控制,壓縮高耗水、低產出的種植業規模,鼓勵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節水農業、耐旱農業,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以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為著力點,大力推廣滴灌、低壓管道、膜下灌等高效節水技術。二是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要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的改造及其配套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的管養機制。全力做好以二塘水庫建設為重點的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地前期準備工作。繼續抓好坎爾其引水工程、柯柯亞-坎爾其大渠聯網等在建重點項目建設,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組織實施好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四期、防沙治沙林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以葡萄、石榴、紅棗、杏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建設,不斷加強綠洲內部和外圍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鞏固和完善綠洲生態屏障。縣環保局要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進一步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繼續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四是加大鄉村道路建設。以縣城-魯克沁鎮道路以及自治區鄉村公路等項目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大鄉村道路建設力度,引導農民積極投工投勞,開展農村醫療衛生、文化生活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等配套設施建設,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五是突出抓好村莊環境整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溝渠澇壩、院落畜圈的整治,開展農村沼氣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改變村莊臟亂差狀況。逐步實現村莊的硬化、亮化、美化。每戶農民住宅應該是十分地房屋,院內有一架葡萄,留有5分地建大棚,屋后有3分地的養殖地,可以養殖20只羊,2頭牛,還可以種植20棵果樹,樣子可以統一設計,從現在起沒有規劃的村不能蓋房子,要求通電、通路、通水、通有線電視。要繼續加大以農村為重點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引導農民加快住房改造,建設農民新居。同時,鼓勵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民居民宅,美觀實用,節約土地,大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一是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縣建設新農村,抓好教育是基礎。要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的的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注意調動和保護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二是加大縣委黨校、就業培訓中心、農廣校、農科所、科協等各單位培訓資源整合力度,建立職業培訓中心,強化農牧民技術培訓。要依靠各級培訓力量,開展宣講教育、職業教育、陣地教育、骨干培訓強化對農牧民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素質教育,培養“五型”(學習型、技能型、守法型、創業型、文明型)農民,重點突出民族團結、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群眾的致富技能和本領。
4、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深化農村改革,是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體制保障。
一是深化農村土地使用權制度改革。要在切實保護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不受侵犯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有序推進土地經營權合理流轉,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全面推行農戶“貸款證”制度,加大小額貸款的支農力度,積極為農民申辦小額貸款提供信用擔保,解決農民發展生產和創業致富過程中資金不足問題。三是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著力抓好鄉鎮機構改革,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積極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推進國營牧場管理體制改革。
5、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事業發展。
一是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設和鄉風文明建設。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教育農村群眾牢固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誠信鄉(鎮)、村、戶”等的創建活動。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各種文化體育活像農民運動會、農民文藝節目匯演、麥西來甫等各項比賽活動,開展三下鄉、六進村等活動,用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社會氛圍。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不斷提高農民道德文化水平。三是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農村“低保”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和貧困大學生入學等社會救助體系。繼續大力開展聯鄉駐村入戶“一幫一”活動和救助弱勢群體幫扶工作
6、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一是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契機,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先鋒模范作用,為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二是注重培養“雙帶雙強”型的村級干部,進一步提升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充分調動鄉鎮黨委、村干部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民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工作中的積極性。通過實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標責任制,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各鄉鎮、縣直有關單位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季度通報、半年初評、年終考核,每年年底由縣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牽頭,組織縣直相關單位和部門進行考核,并實行嚴格的獎罰制度,促進新農村建設順利開展。三是切實把開展農村基層組織“三級聯創”活動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把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力與提高帶領農民致富的本領結合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四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全面推進以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活動。認真貫徹《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搞好村務、財務“三公開”,積極推行村民理財小組制度和村民民主日活動,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真正實現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6、堅持試點先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要加強領導,積極探索,切實把這件關系全局的大事抓緊抓好。
一是建議縣認真安排部署,成立機構,加強領導,培訓一批高素質的干部隊伍,重點在科級干部選拔,要在每個自然村培訓一名科級干部,確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落實好。二是通過典型示范有序推進,不搞形式主義,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縣農村各鄉鎮條件不同,發展差異很大,新農村建設不能是一個模式,要立足區域發展的實際,做好鄉村建設規劃。根據各級鄉鎮和村的實際情況和基礎逐步推進,分布實施條件好的可以快一些,基礎不好的可以慢一些,不能急于求成。從今年開始,在全縣選擇2-3個條件基礎好的鄉鎮(村)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先行試點。三是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推廣。試點成功后,各鄉(鎮)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鄉村的實際,有計劃、有步驟的在全縣范圍內逐步推開,確保建一個成一個,不斷鞏固建設成果,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和思考】相關文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和思考08-12
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08-16
領導干部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08-15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考08-1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08-16
對我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08-15
對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08-12
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