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思策落實措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多維思策落實措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農民增收緩慢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中央和地方1號文件的制定出臺,充分表明了黨委、政府加快提高農民收入的意志和決心。自今年2月以來,全區廣泛開展農村創業幫扶活動,集全區之力來加快農民增收進程,提升轄區農民的生活質量。經過前一階段的工作,我們深感:提高農民收入,重點是實現農民一時增收向長期增收的轉變,關鍵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持續性。圍繞“兩個率先”對農民增收的要求,年初,區委、區政府制定了農民增收三年目標,即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04年底達到5890元,05年底達到6950元,06年底達到8200元,年增幅達到16以上,在現有水平上實現收入倍增。這一目標具有三個鮮明特征和具體要求:一是大幅度,切實改變農民收入滯后于經濟增長的情況,確保今后三年農民收入年均增幅在16%以上。二是整體性,不斷縮短農民內部的收入差距,加快農民中低收入戶、純農戶的增收進程,實現農民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三是可持續,變農民收入恢復性增長為可持續增長,保持農民收入逐年遞增的良好勢頭。確保預期目標的實現,必須提高農民收入的穩定性。對農民增收的現狀和制約因素進行認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強農民增收工作的針對性,增強農民收入穩定性的前提。目前,農民增收的現狀和困難大致有五個方面:一是農民收入滯后于經濟增長。近三年來,京口區GDP增幅始終保持在14%以上,而農民收入雖然不斷增長,但是平均增幅只有7.8%,農民收入呈現出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緩慢的特征,與京口的發展不相適應。二是農民的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近三年來,農民的生活支出逐年上漲,今年上半年農民平均支出為2200元,其主要原因是急劇的市場化導致農民生活和生產費用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現象比較明顯。三是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近年來,我們力圖通過調優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但由于農民自身對接市場能力弱、信息少,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農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增收空間尚未徹底釋放,農業生產收入僅占農民總收入的10%左右。四是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從農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農民對就業收益期望值較高,一方面由于農民盡管有就業沖動,但就業適應性較差。從企業用工看,企業認為本地農民不好管理,對超勞動時間、超強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農民難以充分就業,就業困難很大。五是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據統計,轄區內農民文盲、半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數占農民總數一半以上,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多數缺少必須的技能,農村中“無資金、無技術、無項目”的農民人數眾多,“創業無心”、“創業無門”、“創業無能”的現象十分突出。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以農村創業幫扶活動為載體,以結隊幫扶為抓手,堅持創業就業并重、扶志扶技并舉,輸血造血結合,多維思策,多管齊下,在提高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性上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實踐。一是減負,政策扶持促增收。用斯科特所引用的比喻,農民生活在淹沒脖子的水中,任何一點風浪都可以吞沒他們,那么我們考慮提高農民收入,更現實的辦法就是降低水位。今年,區委、區政府出臺了《京口區2004年農村稅費改革工作意見》,實行全額免征免交農業稅及附加,取消了農民積累工和農村義務工。逐步建立起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這些措施切實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在此基礎上,區里制定了農業結構調整政策和加快養殖業發展的意見,鼓勵農戶發展高效優質農業,調整一畝糧田補貼200元;鼓勵農戶發展養殖業,對新發展養禽戶每羽補貼0.1元。通過政策作用,確保農民長期減負,長期增收。二是調優,農業增效促增收。積極實施“2115”工程,依托科研院所調優種植結構,從句容農科所引進日本梨和水蜜桃,從省農科院引進特用玉米和向日葵良種,全區實施農業結構調整2250畝,占全年任務的75。其中,諫壁建立林木科技示范園300畝,果樹示范園100畝,發展水生蔬菜100畝,500畝糧改菜正在實施中;丹徒、諫壁發展特用玉米等經濟作物800畝;共青團農場等地發展經濟用材林1000畝。為了保證農民從農業結構調整中獲取可靠的收益,最大程度減少市場變化對農業收益的影響,我們積極構建“公司 農戶 超市”的運作模式,在做大做強大禹、象山和瑞京3個蔬菜配送中心的基礎上,新成立瑞春農業有限公司,降低了農民直接面對市場的風險。三是就業,落實崗位促增收。穩定的就業帶來穩定的收入。提供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環境,是保證增收穩定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針對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農民文化偏低,技能欠缺的現狀,健全和完善了區鄉兩級實用技能培訓機制,緊密結合企業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式”實用技能培訓,組織各類技能培訓11場72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廣大群眾的就業能力。針對農村農民就業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我們為轄區農民廣泛提供各類就業信息,各鄉鎮、街道分別舉辦了大型勞動力轉移招聘會15場次,組織用人單位151家,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6000余名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進場應聘,2700余名勞動力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同時,為增強轄區內企業用工招收本地農民的積極性,設立了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培訓基金,安排100萬元用于轉移勞力,區內企業凡安置一名農民工,給予政策獎勵200元。四是創業,項目幫扶促增收。項目幫扶是長效之策,治本之策。為了切實增強農民通過搞創業、興項目的積極性,我們多次組織當地農民走出田園,步入市場,開闊眼界,拓寬思路。象山鄉組織當地群眾40余人赴義烏參觀考察,科技工業園組織群眾到丹陽蔣墅鎮草菇種植基地進行學習,上元村組織村民赴蘇錫常經濟發達地區進行參觀、考察,都進一步增強農民創業致富的欲望和動力。在結對幫扶中,我們明確了全區200戶貧困戶與市、區、鄉89家單位一一結對掛鉤。幫扶單位進行挨家逐戶走訪,制定了“一戶一策”幫扶計劃,為每位貧困戶建立“幫扶卡片”,除了對農村年齡大、有殘疾、無勞力的部分對象,采取實物幫扶、資金幫扶的辦法以外,對大多數人員采取了就業幫扶和項目幫扶的措施,截至目前,幫扶單位為當地農民送果樹苗4000余株、苗豬50多頭、家禽1000多羽、實用菌100多袋,共計項目35個。同時,為了確保種養殖項目的成功率,我們舉辦了果樹、食用菌和特用玉米技術培訓班,下派技術人員引導農民調、指導農民種,組織當地養殖戶與龍頭企業、農業協會的聯結,已有6戶與溫氏集團合作,進一步形成了構建“企業 基地 農戶”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核心、實現難度最大的指標,加快農民增收工作任重道遠,增強農民收入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努力。
【多維思策落實措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相關文章:
發展設施農業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08-12
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與破解之策08-16
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08-16
農民增收困難:現狀、成因、措施08-12
縣促進農民增收問題調研報告08-16
縣促進農民增收問題調研報告08-15
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08-16
主產糧區農民持續增收問題的探討08-12
*村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情況的匯報08-1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一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
亚洲国产99热最新在线
|
中文字幕免费无遮挡无删减
|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免费福利网站
|
日本一道久久精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