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改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加強和改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加強和改善農村社會保障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難度較大的工作,僅靠某一個部門是不夠的。只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把組織、引導、支持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作為政府行為,作為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行動,才能保證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順利發展。但是,政府在組織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時,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強迫農民參加社會保障,必須堅持因勢利導、個人自愿的原則,提高其參與保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政府必須從農村實際出發,正確處理普遍保障與分類實施之間的關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各項目之間的關系、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統與分之間的關系,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類指導,整體聯動,使農村社會保障事業不斷推向深入。一、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籌資機制。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必須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的機制。要堅持社會化的方向,注重對民政社會保障經費的投入,使各級財政對民政社會保障經費的投入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物價漲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掛起鉤來,以確保廣大民政對象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要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互助活動,采取靈活多樣的籌資方式,并使募集到的現金、物資的管理和發放落到實處,確保社會互助的效能得到充分發揮。要堅持生活救濟與生產扶持相結合,通過建立救災扶貧基金、兩用人才開發基金、村民互助儲備金等基層群眾性基金組織,從資金、技術、信息上扶持保障對象興辦經濟實體或其它生產項目,發展生產,增強自我保障能力。二、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是改革與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的重大舉措,也是盡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在保障線確定標準上,主要考慮因素包括維持農民基本生活的物質需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地方財政和村集體的承受能力及物價上漲指數,并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進行調整,同時要防止標準過高而形成養懶漢的傾向。在保障資金籌集上,應以政府為主。可由省、市、縣、鄉各級財政和村集體合理分擔,社會捐贈和社會互助等再補充一點。在保障對象界定上,一般應包括因缺少勞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因災病或殘疾致貧的家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及無法定撫養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殘疾人。三、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基本推行,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農民收入偏低,參保對象不多,增加了政府社會保障的壓力。必須加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力度,建立合理的籌資辦法與運行模式。一方面,要適當提高集體補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動員較富裕農戶提高投保檔次,增強養老保險能力。在運行模式上,要采取“個人積累返還式”的辦法,將全部個人繳納的保險費和集體補助給個人的資金,依一定標準按繳納時間記入農民個人帳戶,逐年積累,在其達到法定年齡時作為養老保險金按月或按季返還給本人。同時,要認真研究養老保險基金增值保值的辦法和措施,逐步使基金運營走向市場,實現基金的合理組合和最大增值。四、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目前,農村合作醫療主要有鄉辦鄉管、村辦鄉管、鄉村聯辦、村辦村管四種形式并存發展,為解決農民看病難、就醫難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必須改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加以完善提高。從抗風險能力和提高社會化程度來看,應以鄉辦鄉管為主。從合作醫療的內容來看,合醫合藥、合醫不合藥、合藥不合醫等三種形式可以同時并存發展,但應以合醫合藥為主。從合作醫療的籌資機制來看,應采取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予以支持的辦法進行,即集體補助部分一般應占籌資總額的20%,農民個人繳納的合作醫療基金一般應占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在合作醫療的報銷比例上,應由各地合作醫療管理組織根據籌資數額與以往醫療費用實際支出情況,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節余的原則自主確定,一般應控制在40%—75%范圍以內,使享受合作醫療的對象看病就醫有保障。
【加強和改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相關文章: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調研報告12-08
加強農村機耕道路建設的調查及建議08-24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工作匯報08-22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學習心得體會08-24
加強業余體校和中學田徑業余訓練的結合08-25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力 維護黨中央權威05-17
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范文通用10-08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08-19
加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建設的幾點思考08-22
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措施和對策12-1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一区跳转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
亚洲日本va在线电影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