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調研報告>對我市三大主導產業的調查與思考

    對我市三大主導產業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3-02-27 09:22:56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對我市三大主導產業的調查與思考

    關于對我市三大主導產業的調查與思考

    今年以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喜人,糧食生產喜獲豐收,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為鞏固和發展這種來之不易的好形勢,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緊緊圍繞省委孟書記提出的用2—3年時間使我市的高效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比重達到65%,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65%。圍繞突出三大主導產業,盡早謀劃明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市委辦公室、市委農工部、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等成立聯合調研組,分赴樂平、浮梁、昌江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活動,聽取了縣(市、區)主要領導的情況介紹,實地考察了樂平蔬菜集團公司、鎮橋鎮、洪巖鄉,昌江的呂蒙鄉,浮梁的茶葉集團總公司和經公橋鎮,親身感受了我市浮梁茶葉、樂平蔬菜、昌江養殖三大主導產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我市三大主導產業有喜有憂,現將調查的主要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狀況和成效

    1、浮梁茶葉

    作為傳統產業,浮梁茶葉有著資源、文化、規模等優勢,歷來都受政府的關注,茶葉作為浮梁縣的特色農業,是農業增收的支柱產業。尤其是近年來,浮梁縣名優茶發展迅猛,廣大茶農的收入得到較大增長,山區茶農茶葉已成為他們的主收入。但既有優勢,也有不足。

    茶園管理兩極分化,穩產高效。浮梁縣近年的茶葉總量在4萬擔左右。一方面高山茶園注重發展高品位的有機、AA級名優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低山連片,便于機械作業的茶園,已有十幾家農場主、茶葉大戶經營的近萬畝茶園,注重投入,管理水平較高,但僅占浮梁縣茶園面積總量的八分之一。

    茶葉經營諸侯紛爭,茶農增收。浮梁縣品牌由原來的三五個發展到今天的十幾個,但絕大部分規模較小,品種單一。由多個個體經營商販將茶葉通過不同渠道分銷到北京、上海、南昌、常熟等地,同時也引來了外地的經營大戶直接來浮梁縣收購名優茶,促進浮梁縣在瑤里、西湖自發形成了茶葉交易市場,促進了茶農增收。

    茶葉品種花色增加,多類發展。浮梁在發展高山名優茶的同時,依然保持傳統的工夫紅茶這一特色。通過招商引資,引進6套珠茶生產線,在低山聯片的茶園采用機剪、機制,加工普通綠茶,豐富浮梁縣的茶類,形成多種茶協同發展的格局。

    茶葉趨向無公害化,唱響綠色。浮梁縣著力打造發展無公害茶生產規模,目前全縣3萬畝無公害茶基地的空氣、水、土、產品已通過江西省農科院的抽檢,已有近萬畝茶園有機茶、AA級綠色食品基地認證,為今后茶葉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樂平蔬菜

    樂平蔬菜種植歷史悠久,撤縣設市以來,由于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蔬菜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去年,全市蔬菜面積達25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面積4萬畝,全年總產量達58萬噸,總產值4.89億元。擁有全省縣級最大的專業批發市場和設施最好的蔬菜科研基地,全市現有匯德、祥輝、彩云等多類蔬菜加工企業近20家,年加工能力達8000噸鮮菜,全市蔬菜外銷量占總量的80%,但外銷蔬菜又有90%只銷往周邊市縣。暫時處于領先位置,因此不論是實力還是名氣,樂平市都已基本奠定“江南菜鄉”的地位。

    3、昌江養殖

    2003年該區養殖業產值近65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56.5,比2000年上升了近20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收入增加值20來自養殖業。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市雖然已形成了浮梁茶葉、樂平蔬菜、昌江養殖三大主導產業的格局,但產業化水平依舊較低,還沒能夠突破阻礙產業化發展的瓶頸,離現代農業、效益農業還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如下問題和困難:

    1、農戶經營的專業化程度低,造成農產品的地區性趨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雖然全市出現了不少的專業戶、專業村和專業鄉,但由于專業化經營投資風險大,加上農業自身的脆弱性,當前絕大多數地區并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傳統體制下的那種小而全的經營模式,農戶經營呈多樣化和兼業化趨勢。農戶作為一個生產與消費合一的經濟和社會單位,兼有生產者如現代企業和純粹消費者如城市家庭的雙重特征,這就決定了多數農戶的生產經營目標是,一方面其產品要滿足自己家庭消費需要,另一方面又通過剩余產品的銷售,獲取盡可能多的貨幣收入。特別是在當前農村市場體系發育滯緩的情況下,農戶在生產經營決策時無法準確地把握市場情況,只能靠自己的經驗判斷,進行小而全的生產,所以很難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生產經營格局,造成農產品的地區性雷同。有很多農戶僅僅是種幾分田、放幾只雞、養幾頭豬,只能保溫飽,還談不上搞產業化。

    2、農戶經營手段粗放,造成農產品質量低劣。我市農戶生產規模普遍較小,經營效益相對偏低,因此,多數農戶缺少利用農業先進技術的內在動力。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他們往往以勞動力的投入來替代資金、技術的投入,憑經驗,靠傳統技術,進行粗放型經營,使得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低,最終導致農產品質量低劣,品種單一,精品、名品不多,優質品種嚴重短缺。浮梁有些茶農雖然能采摘到一流品質的茶葉,但因為制茶技術落后,只能做出中檔茶葉,降低了資源利用率和收益。從大處看,因為茶葉生產和加工仍然是以手工為主,成本太高,產量太低,難以占領市場,降低了茶農生產積極性,產生了掠奪性經營現象。

    3、龍頭企業沒有真正發揮其有效作用。龍頭企業建設水平低,帶動能力不強;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關系還沒有理順;龍頭企業建設缺乏規劃,產業和產品結構雷同,尚未真正發揮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主導作用。

    4、三大主導產業的規?偭咳匀黄,產業化層次低,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無公害化率不高,商品化率仍然偏低。因為產品沒有統一規格,所以只能在小范圍內流通,無法在國內大市場流通。農產品加工仍然是薄弱環節,產品附加值低。統一、健全的專業大市場數量不多。完成第一個“65”的目標問題不大,但離第二個“65”的目標差距還很大。

    三、對策和建議

    要加快我市農業結構調整,以糧食生產為主線,推進三大主導產業,就必須扎扎實實地把其構成要素配齊、配強。

    1、加快龍頭企業的培育和發展,尤其是銷售龍頭企業。龍頭企業經營水平的高低,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業績好壞的關鍵。因此,當前要著力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實力、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能及時根據市場狀況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的專業市場龍頭企業。鼓勵并支持工、農和企、企聯合,發展龍頭企業集團,實行跨行為、跨地區、跨所有制經營,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集團的規模效應和帶動示范作用。利用多種經濟成分發展龍頭企業,允許并堅持龍頭企業的多樣性。要提高準確把握市場的能力。企業必須對某些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國內外市場狀況有相當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包括了解主要競爭對手的情況及影響供求和價格變化的各種因素,能夠及時收集并向農民傳導市場信息,引導農民避免生產的盲目性。要提高給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龍頭企業要在優良品種的供應、飼料、防疫、收購、加工、儲運等方面對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2、建立科學合理的聯結方式和利益分配機制?茖W合理的聯結方式和利益分配機制是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的紐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穩定發展的基礎。實踐證明,根據環境條件、產業性質、龍頭企業及農戶的特點進行深入設計,建立科學合理的聯結方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已成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由初創階段向積極發展階段轉變,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要提倡和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實行保護價格收購、按農戶出信、售產品數量返還部分利潤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分配關系。積極探索農民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資金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與龍頭企業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要用政策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業對聯結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選擇,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規范雙方的經營行為,從而使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規范化、制度化,形成法律文書,以保護利益主體的正當權益。

    3、改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外在環境。(1)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結構調整,必須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只有建立起嚴格的、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也才能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政府部門必須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價格、生產、庫存以及氣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經營。(2)積極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鼓勵廣大農民積極發展各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自我服務能力。同時,要切實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將原有的縣鄉兩級的經濟職能部門轉變為以引導和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中介組織,為農民提供諸如種子、化肥、農用機械等生產資料,提供抗旱、澆地、防治病蟲害、收割、運輸等服務,有效地提高農民經營的能力和水平。(3)加強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要在財政、信貸、稅收三方面,切實體現對農業產業化的優惠和支持政策。特別是要嚴格執行《農業法》的有關規定,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切實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為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創設良好的外在環境

    4、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大量剩余勞動力困守在農村,這是進入新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基本矛盾,從改革實踐看,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加快二、三產業發展,對吸納剩余勞動力具有獨特的作用,應把它作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個重要戰略,也是農村產業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首先,在種植業內部要實現由對土地依賴度高的產品向對勞動力需求量大的產品的轉變,在農業中大力發展對土地依賴度較弱的畜牧業和漁業,在農作物中大力發展勞動力相對集約的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在對外貿易總量增長和結構優化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其次,從結構調整的角度看,主要是推動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向農業的服務業和非農產業分流,擴大農民就業增收的空間:(1)在農業內部挖掘就業潛力。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越來越表現在產前、產后環節使用的勞動力上。我市農業產前、產后環節目前吸納的勞動力還很少,大部分產中環節的勞動力勢必向產前、產后環節轉移。鑒于此,應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政府、集團、農民及其合作組織相結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既可以有力地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又可以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2)擴展農業外就業增收空間。主要是積極發展非農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及勞務輸出等。目前已有相當數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為流入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勞動力的這種流動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今后還會保持這種趨勢,但空間會越來越小。大規模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還是要靠發展鄉鎮企業,加強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的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要充分發揮農產品生產基地距離市場近、聯系緊密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及儲藏、保鮮、運輸業。加強布局規劃,把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獨具優勢和特色的產業體系,提高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徹底改變傳統的城鄉隔離政策和城市傾斜政策,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大市場,通過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

    【對我市三大主導產業的調查與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對我市三大主導產業的調查與思考08-12

    我市社會保險費征繳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8-15

    我市工業園區發展新走向的調查與思考08-15

    關于我市林區國土資源問題的調查與思考08-12

    我市工業園區發展新走向的調查與思考08-12

    關于促進我市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調查與思考08-12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調查與思考08-12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12

    關于我市投資軟環境建設的問題與思考08-1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国产gⅴ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怮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精品网站 |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 | 久久亚洲精品永久网站 |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最新国产自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