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大量剩余勞動力困守在農村,這是進入新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基本矛盾,從改革實踐看,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加快二、三產業發展,對吸納剩余勞動力具有獨特的作用,應把它作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個重要戰略,也是農村產業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首先,在種植業內部要實現由對土地依賴度高的產品向對勞動力需求量大的產品的轉變,在農業中大力發展對土地依賴度較弱的畜牧業和漁業,在農作物中大力發展勞動力相對集約的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在對外貿易總量增長和結構優化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其次,從結構調整的角度看,主要是推動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向農業的服務業和非農產業分流,擴大農民就業增收的空間:(1)在農業內部挖掘就業潛力。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越來越表現在產前、產后環節使用的勞動力上。我市農業產前、產后環節目前吸納的勞動力還很少,大部分產中環節的勞動力勢必向產前、產后環節轉移。鑒于此,應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政府、集團、農民及其合作組織相結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既可以有力地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又可以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2)擴展農業外就業增收空間。主要是積極發展非農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及勞務輸出等。目前已有相當數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為流入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勞動力的這種流動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今后還會保持這種趨勢,但空間會越來越小。大規模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還是要靠發展鄉鎮企業,加強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的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要充分發揮農產品生產基地距離市場近、聯系緊密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及儲藏、保鮮、運輸業。加強布局規劃,把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獨具優勢和特色的產業體系,提高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徹底改變傳統的城鄉隔離政策和城市傾斜政策,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大市場,通過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
【對我市三大主導產業的調查與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對我市三大主導產業的調查與思考08-12
我市社會保險費征繳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8-15
我市工業園區發展新走向的調查與思考08-15
關于我市林區國土資源問題的調查與思考08-12
我市工業園區發展新走向的調查與思考08-12
關于促進我市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調查與思考08-12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調查與思考08-12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12
關于我市投資軟環境建設的問題與思考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