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鎮體制問題的研究
最近,我深入到**縣,對農村鄉鎮工作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總的感覺,當前中央農村工作的政策深得民心,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的形勢越來越好,農業、農民、農村的問題正在得到有效解決,相比之下,鄉鎮的問題更加突出,鄉鎮的工作更加困難,鄉鎮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農村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鄉鎮問題,由來已久。其主要表現是:債務包袱沉重,財源稅源短缺,政權運轉艱難。調查的**縣,鄉村負債達13.58億元,其中鄉鎮本級6.76億元,鄉鎮站所3.14億元,村級3.68億元。40個鄉鎮中,負債總額超過1億元的1個,4000萬元以上的6個,2000—4000萬元的10個,1000—2000萬元的14個,1000萬元以下的9個。農村稅費改革特別是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后,鄉鎮財源進一步萎縮,絕大多數鄉鎮財源稅收很少,不少鄉鎮工業稅收幾乎是空白,鄉鎮公務經費嚴重不足,靠挪借資金和欠帳維持機關運轉已是鄉鎮普遍現象。鄉鎮問題不是常德特有的問題,也不是哪一屆黨委、政府留下的問題,而是全國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普通存在的問題,極具普遍性、同質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現行鄉鎮體制中的問題和矛盾長期積累形成的。一是有限的財權與無限的事權之間的矛盾。長期以來,鄉鎮作為一級政權在事權上是無限的,而與之相對應,鄉鎮的財權是有限的,在農村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縣級政府“保縣緊鄉”的趨向明顯,鄉鎮財力非常薄弱。脆弱的鄉鎮財政要承擔一個完善的政府職能,必然導致鄉鎮步入隨意舉債、亂收亂支等惡性循環的怪圈。二是小農經濟的基礎與龐大的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目前的鄉鎮,絕大部分都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鄉鎮,還處在小農經濟社會,農業的剩余有限,經濟基礎薄弱,而鄉鎮的機構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農經濟基礎與龐大的上層建筑長期形成強大的反差,積累了農村鄉鎮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三是工作的彈性與考核的剛性之間的矛盾。從理論講,鄉鎮作為一級基層政權,工作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彈性范圍。但從實踐來看,鄉鎮工作實際上是沒有彈性的,這主要是因為,上級政府對鄉鎮工作的考核是剛性的,以“政績”論英雄,以考核論升降的用人機制對鄉鎮工作的影響巨大,比如教育“兩基”達標、產業結構調整、鄉鎮企業發展、上交稅費收取等各項任務都是硬指標。作為鄉鎮負責人必須想方設法完成這些硬指標,從客觀上引發了鄉鎮的短期行為,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造成浪費嚴重、勞民傷財,效益低下。四是干部的利益與農民的利益之間的矛盾。由于鄉鎮財力有限,干部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長期以來,鄉鎮干部處于保障自己利益與維護農民利益的兩難之中,兩難選擇的結果,往往是保障自己的利益優先。鄉鎮與農民爭利的主要手段就是攤派舉債,既積累了鄉鎮自身的矛盾,又引發了涉負案件、干群關系惡化等非正常現象。由此可見,鄉鎮問題的本質是體制問題。破解鄉鎮難題,顯然在現有體制框架內小改小調,空間越來越小,效果難以突破。必須痛下決心,徹底改革現行鄉鎮體制,使鄉鎮脫胎換骨,再現活力。鄉鎮體制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鄉鎮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財力衰竭、包袱沉重、運轉艱難等突出問題。我們不難發現,鄉鎮的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職能、機構、人員和效率問題。因此,解決鄉鎮的問題,推進鄉鎮體制改革必須在職能、機構、人員和效率上作文章、尋突破。我感到,關鍵之策就是減事減人減機構。鄉鎮體制改革必須始終貫穿減事減人減機構這一主線,圍繞這一主線細化改革辦法,配套改革措施,鄉鎮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當前,圍繞這一主線改革鄉鎮體制,應遵循四條原則:一是標本兼治的原則。鄉鎮問題,積沉已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鄉鎮體制應該立足治本,標本兼治。治標就是對鄉鎮當前的問題從政策上進行化解,解決鄉鎮的燃眉之急;治本就是對鄉鎮今后的發展從體制上進行規范,建立規范有效健康運轉的鄉鎮行政體制。二是轉變職能的原則。當前鄉鎮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鄉鎮職能不清,鄉鎮政府越位、缺位、錯位造成的,因此,推進鄉鎮體制改革應該從職能上著手,找準鄉鎮位置,明確鄉鎮事權,促進鄉鎮職能轉變。三是提高效率的原則。鄉鎮體制改革要有利于降低鄉鎮行政成本,提高鄉鎮運轉效率。四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具體的操作方式、財政體制的確定等各個具體環節上,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宜強求整齊劃一的單一模式,要注重實效,因地制宜。按照一條主線四條原則的基本思路,對推進鄉鎮體
【鄉鎮體制問題的研究】相關文章:
幼兒園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08-04
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成本的最小化研究08-15
課堂教學公平問題研究08-21
語法化研究的若干問題04-01
淺談關于高職德育問題研究08-24
鄉鎮民生問題調研報告范文08-15
關于中國馬車起源問題研究的述評08-17
我國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問題研究08-26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研究08-18
我國個稅項目扣除問題研究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