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探索與思考
一、“城中村”:推進城市化發展中出現的現象
我省已經確定了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加快城市化進程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而“城中村”則是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當中出現的現象。所謂“城中村”,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城市化快速推進而把周邊地區部分村落及其農用地一起納入城市用地的范圍,使大部分農用地的性質由集體所有制轉化為全民所有制,而在征地過程中返還給鄉村的用地和以前的村民住宅用地、自留山等則維持征地前的集體所有制性質不變,在維持征地前的集體所有制性質不變的土地上以居住功能為主、且深受城市影響的農村社區就被稱為“城中村”。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發展,城區范圍不斷擴大,原先城區周邊的村莊,現在區域位置上已成為城區的組成部分,成為一道城市建設發展中的特殊景觀——“城市里的村莊”。“城中村”在行政上已是城市的范疇,屬于街道管理,但“城中村”仍然實行農村集體所有制和農村管理體制。“城中村”農民的土地大部分已經被國家所征用,不再從事農業耕作,其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第二、三產業及土地收益,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二、“城中村”存在的問題
“城中村”是發展中出現的現象,也給城市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空間,但是,“城中村”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資產流失由于“城中村”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造成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低下,房屋建筑占地面積大,建筑風格與城市規劃不夠銜接,且往往含有院落和小塊菜地、豬圈等,房屋容積率低,土地利用十分粗放。同時,“城中村”的土地區位條件相對優越,土地的產權又屬于村集體所有,這樣,優越的區位條件和相對于城市低廉的土地價格,使“城中村”中不規范的房地產二級市場特別活躍,導致由于規劃和基礎設施改善而使土地升值的部分國有土地資產的流失。
2、管理體制不順,管理難度較大“城中村”周圍已經被城市社區所包圍,而“城中村”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社區,它既像城市又像農村,既不是城市又不是農村。從管理體制上考察,城市社區的管理體制與農村社區的管理體制有較大的區別,它們在“城中村”形成矛盾和沖突,有時又會出現管理上的“真空”,“城中村”的性質使城市管理部門管不到,街道、村、鎮管理又不力。這樣,村集體組織和村民受利益的驅動,亂搭亂建成風,違法違章用地十分普遍,住宅用地嚴重超標。
3、人口構成多元,社會治安堪憂“城中村”的人口構成十分復雜,并不是以前所認為的城鄉二元結構。據調查,“城中村”的人口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首先是當地的原有“村民”(部分村民的戶籍實際上已經成為市民),其次是租用“城中村”村民住宅的城區市民,第三是來自外地、職業構成十分復雜的外來人口。特別應當指出的是,由于租金低廉,“城中村”容易吸引外來人口,出租房中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且職業構成和宗教信仰十分復雜的人員,因此可能成為滋生“黃賭毒”的溫床和違法事件發生的策源地,這種狀況的存在制約著城市的健康發展。
4、公共設施缺乏,環境問題嚴重“城中村”的基礎設施是與原來低密度的建筑和低密度的人口相適應的,現在由于部分市民和大量外來人口的入住,小企業的開辦,使給水、排水、道路、交通、電力、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超負荷運轉,導致污水橫溢,垃圾亂倒、蚊蠅叢生,空氣質量較差。缺乏統一規劃的凌亂建筑,形成不了統一連續的街景立面,視覺環境很差,城市形象低下;此外,由于村內道路既狹窄又雜亂無章,很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5、村民素質較低,就業問題嚴峻由于“城中村”村民和外來人口素質普遍不高,加上出租等手段獲取收益比較容易,“城中村”村民普遍表現出游手好閑、不思進取的狀態,并缺乏在文化和專業知識技能上進一步提高的能力。另外,“城中村”這種獨特的存在和發展模式使城市居民難以理解村民,而村民本身也缺乏獲取政治權利和社會公正的追求,影響村民的發展和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同時,由于土地的征用,“城中村”村民的可耕地大量減少,而村落內的村民由于歷史原因,普遍文化素質不高,但由于有高額房租收入,生活水平富裕,在就業過程中,高不成低
【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探索與思考】相關文章:
推進城中村改造若干意見08-24
數學解題過程的思考與探索08-18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考08-24
數學“學業導師制”的探索與思考08-20
區域推進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08-16
關于農村推進“三個轉變”的思考03-01
關于推進電信體驗式營銷的思考04-07
區域經濟發展的探索和思考08-24
對數學新課改中推進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08-19
對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與探索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