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快“工業強縣”進程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幾億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繪制了宏偉藍圖。作為元謀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典型熱區農業縣,生產力不發達、工業化水平較低,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推進“工業強縣”步伐,加速工業化進程,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一、加快推進“工業強縣”步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工業強縣”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現實需要。當前,我縣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準確把握經濟規律,科學合理地提出了“雙目標、雙支柱、雙動力”的經濟發展戰略思路,大力培植綠色產業和特色旅游業兩大支柱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同時,也暴露出制約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大,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不合理,工業發展步伐緩慢,城鄉勞動力就業渠道不暢,就業壓力大,財政結構較單一,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等問題,嚴重困擾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面對嚴峻的發展形勢,圍繞產業建設,培強壯大工業經濟,推進工業化進程,千方百計整活現有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二、元謀縣工業經濟發展概況
元謀縣工業從六十年代開始起步,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中,發展十分緩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元謀縣工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紙、糧油、蔬菜脫水,飼料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工業物質基礎不斷增強。特別是“八五”、“九五”期間,歷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在以制糖、建材、造紙為骨干產業的同時,還拓展了化肥、機械、采掘、飲料、加工等行業,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長。“八五”末(1995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4.075億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長115.4%,年平均增長11.28%,地方財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遞增,1995年達2862萬元,比“七五”末增長243.16%。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6.1443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0.8%,財政收入5381萬元,比“八五”末增長88%。進入新世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國有企業機制不活、技術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業效益大幅度下滑,連年虧損,部分工業企業已到資不抵債的地步。元謀糖廠、造紙廠破產,縣副食品廠,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謀工業經濟陷入困境,全縣經濟發展勢單力薄,缺少強勁的支撐力。面對嚴峻的形勢,縣委政府不斷深化縣情認識,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一是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組、破產、出售、轉讓、股份合作等方式,轉換經營機制,積極幫助企業開辟新的發展路子,努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二是靈活運用產業政策,引導和鼓勵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和各種有實力的經濟實體在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后,從單一的服務行業中突破出來,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積極投身農產品加工行業,實現“二次創業”。三是全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用豐富的資源優勢與外商攀親,用優越的社會環境與外商搭橋,用優厚的物質條件與外商合作,用誠實守信的原則與外商交心,千方百計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著力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園區,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優勢的發揮,措施的落實,使全縣工業經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工業經濟呈現出恢復性增長的良好態勢
以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園區為龍頭,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提供優惠條件,把具有一定實力的私營業主組織起來,著力建設集農產品加工、儲運、冷藏、保鮮、包裝為一體的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培植龍頭企業,引導群眾圍繞市場和龍頭企業調整種植結構,通過龍頭企業推動,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初具雛形,有14家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在園區落戶發展,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二次創業”。2002年,全縣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32440萬元,比上年的27066萬元增長5374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6%。全縣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856
【加快“工業強縣”進程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相關文章: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考08-24
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調研報告08-24
建設旅游強縣匯報10-15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08-17
狠抓五大支撐全面推進正規化建設04-07
解放思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優質服務08-15
推進新型工業化 建設和諧新城區08-15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心得(精選27篇)09-28
推進黨的建設論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