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沿江大開發促進江北新市區教育大發展
市委、市政府在以江為軸、跨江發展、呼應上海、輻射周邊戰略中把浦口區劃作xx市外延發展的三個新市區之一,定位為xx市現代化新市區。城市性質是:現代化的科學城、具有區域綜合服務功能的xx城市副中心,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型濱江新市區,xx市重要的旅游度假中心。這個定位標志著xx市的城市發展開始了由隔江發展到跨江發展的新跨越,標志著浦口地區開始了由郊縣、郊區的發展到城市化發展的新跨越,浦口區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根據xx市的發展戰略和定位。浦口區以自身xx都市圈另半個圓圈的區位優勢,水陸空暢通的交通優勢,國家森林公園和長江沿岸的優良環境、豐富資源優勢等等確定了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按照兩個率先的要求,圍繞建成xx市現代化新市區目標,充分發揮沿江區域優勢和特色,調整優化生產力和城鎮布局,形成了與江蘇其它沿江市縣不同的、個性鮮明的特色,努力把浦口建成為經濟發展進入全市前列的經濟強區、現代化的xx江北新市區、生態環境最佳的居住區、現代化科學城、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建成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現代化新市區。
江北現代化新市區的定位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教育如何發展規劃問題。必須要抓住區、縣合并和沿江大開展機遇,高起點規劃教育事業,建成一個與現代化新市區相匹配的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教育體系。
下面談談新市區教育的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抓住區縣合并和沿江大開發的機遇,在江北現代化新市區的城市建設中做好教育的整體規劃,做到一次規劃到位,劃好紅線、分步實施、留有發展余地,探索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符合教育自身規律的教育體制和發展機制,構建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
重點的素質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具有浦口特色、結構合理、充滿活力、開放式的現代化教育體系,以滿足新市區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文化需求,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二、目標任務
隨著新市區的城市建設步伐,建立一個與新市區相匹配的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現代化的教育體系。
㈠幼兒教育。在公辦幼兒教育為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幼兒教育社會化進程,多渠道、多形式普及幼兒教育。在新市區的規劃中作好幼兒園的布點工作,讓各類幼兒園按規劃建設。2005年,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到95%以上,80%以上的幼兒園達到市優質園以上水平。
㈡義務教育。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部實施六周歲上學。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99.5%以上,年鞏固率達99%以上。大力改造薄弱學校,使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各級各類學校均達到省教育現代化的水平。殘疾適齡兒童少年全部入學,與正常少兒同步接受義務教育。
㈢高中教育。到2005年,全區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達到90%以上,基本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段教育的需求,普及高中段教育。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適應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對求學的需要。
㈣高等教育。積極與高等學院聯合辦學,大力發展二級學院,為地方培養人才。抓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和成人高考工作,認真辦好電大等各類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提高我區高考入學率。提高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2005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20%以上。
㈤成人教育。在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自學考試、遠程教育、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和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建立和健全學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努力開展社區教育,形成社會、開放式的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以上,農村總勞動年培訓率達到40%以上,城鄉新增勞動力全部實行先培訓、后上崗,在崗職工年培訓率達40%以上。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2年。
【以沿江大開發促進江北新市區教育大發展】相關文章:
以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08-15
健康教育與促進工作總結04-08
家庭促進教育心得體會11-13
“西部大開發”的代價08-17
教育促進法心得體會11-03
開展嘗試教育,促進幼兒音樂教育改革08-20
五輪驅動,縣域經濟大發展08-17
五大發展理念征文07-11
《家庭教育促進法》學習心得12-02
市沿江非法碼頭專項整治工作報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