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鎮農科所服務新農村建設經驗匯報材料
在省友協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我所自1982年第一次派科技人員赴日本研修,至今已有二十四個年頭。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共接待246批,652人次的國外農業專家或農民來所考察交流;與此同時,派出17個團組出國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派往國外的農業研修生和訪問學者累計達29人次;先后引進蔬菜、果樹、花卉、稻麥、牧草新品種800多個,引進各類農業新技術500多項。經嚴格篩選、消化吸收再創新或集成創新后投入生產應用的有桃、梨、葡萄、柿、無花果、草莓、果桑等果樹新品種27個;西蘭花、甘藍、大白菜、荷仁豆等蔬菜新品種30個;制訂果樹、蔬菜、水稻、油菜等作物無公害或有機食品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企業標準15項。
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和推廣,以茅山老區為主,形成了一萬多畝的優質果品生產基地,每畝果園年增收達3000~10000元;以蘇、浙、滬地區為主,形成了近10萬畝的出口蔬菜基地,每畝年增收達1000~2000元;在江蘇句容、云南、吉林等地,形成了4000畝左右的出口蔬菜、花卉種子基地,年出口種子100多噸,每畝年增收千元以上。高效農業生產基地的形成,每年幫助農民直接增收達二億元以上。受到了各地農民的普遍歡迎。現將我所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為現代農業服務,幫助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做法和體會匯報如下:
一、圍繞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難題開展對外農業科技交流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赴日農業研修生的派遣,使我們看到了我國與發達國家農業、農業科技方面的差距,我們深切感受到由此而產生的壓力。當時,我們便確立了要走對外農業科技交流這條捷徑,以解決本地農業生產上急需解決的難題。該項工作一直由所主要領導親自抓,并逐步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班子。
介于江蘇與日本同屬東北亞季風氣候區水田農業地帶,日本相當多的地方氣候、土壤、地形地貌、農業生態環境、農作物種類乃至飲食文化、消費習慣均和江蘇有很多相似之處,栽培作物種類大部分源自中國,明治維新后日本與西方交往頻繁,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即開始,他們大量引進西方品種與東方品種雜交改良,農作物品種各項性能大為提高,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他們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全面開發了符合現代農業需求的優質、高效新品種和新技術。江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也步入了加速現代化的進程,日本人早在100多年前就開始做的事,很多是我們現在農業生產上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積極開展與日本的農業科技交流,從日本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再創新,能適合江蘇農業實際情況,有較高的成功機率。在實踐中我們找到了江蘇丘陵山區以經濟林果和種草養畜為重點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根據這個調整方向,我們明確了果樹、蔬菜、牧草、優質稻米等引進重點。近年來,隨著全球性的環境與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我們又提出了利用丘陵地區環境與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有機農業的想法,進一步圍繞江蘇丘陵地區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以適合有機農業栽培要求的新品種、新技術作為引進的重中之重。由于以上想法符合江蘇丘陵地區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為我們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順利開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二、配套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般對引進國外農業新品種比較感興趣,但往往忽視了與品種相關的栽培技術引進,良種沒有與良法配套,這是很多地方造成引種失敗的原因。我所則非常重視與品種相配套的栽培技術引進,如在引進草莓新品種時,引進草莓大棚栽培技術;引進巨峰葡萄品種時,引進“早川式”葡萄栽培技術;引進桃樹新品種時,引進“大藤式”超弱修剪栽培技術;引進梨樹新品種時,引進水平棚架栽培技術等等。新品種與新技術相組合,實現產品的優質、安全、高效,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實踐中,我們又感到除了品種和栽培技術以外,還必須重視培育土壤地力技術的配套,否則往往品質上去了,但是單產并不高,只有做到品種、栽培技術、土壤地力三者配套,才能實現產品既優質又高產,使產品除了品質優勢以外還有價格優勢,確保市場競爭力。近幾年來,我們加強了有關培肥地力技術方面的國外農業科技交流。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品種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近年來我所育成大白菜、甘藍、西蘭花、草莓、西洋南瓜等新品種8個,由于這批新品種選育時應用了引進的優良遺傳素材,所以表現十分突出,受到了試種單位和示范農民的歡迎。
三、積極參與農業招商引資擴大對外交流成果
多年的對外農業科技交流實踐,加深了我們對國外農業的了解,使我們結識了大批外國朋友,為我們參與農業招商創造了條件。除了幫助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展農業招商活動外,我所先后與日本、臺灣、馬來西亞、加拿大、荷蘭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企業談成多個農業合資企業及多批農業外貿業務,如經營進出口蔬菜、花卉種子業務的中日合資企業“鎮江瑞繁農藝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獲農業部種子、種苗進出口經營許可批準,年出口種子100余噸,出口創匯50多萬美元,是江蘇省最大的一家蔬菜、花卉種子進出口企業。以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每年為農民直接增收300多萬元。該企業連續三年被評為鎮江市級龍頭企業,成為當地農業招商及我所對外農業科技交流的一個閃光點。對外農業科技交流促成了商貿,商貿又增大了對外農業科技交流強度和對外農業科技交流成果的推廣,通過該企業的運作,開拓了我所對外農業科技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
四、建立科技示范園引領農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我所不僅有專門人員從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使國外成果能夠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盡快實現本土化,還十分重視再創新成果的示范推廣,將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在省、市政府、省友協及農林、農業資源開發、財政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所按江蘇丘陵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求,1997年以來,先后在茅山老區建設了應時鮮果、種草養畜、有機農業等四個科技示范園區,其中直接經營面積2200畝,與當地農民共同經營2000畝(三、四年內將擴大到6000畝)。通過在產區建立科技示范園,及時展示對外農業科技交流成果,“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示范園區周圍迅速出現了再創新成果的輻射帶,綿延達10多公里,句容市上萬畝農田實現了畝年純收入3000~10000元的高效,3000多農戶因此達到了年人均純收入超1000美元的小康標準。
“十一五”以來,我所以科技示范園區為陣地,共開展技術培訓、講座、現場指導1500多次,接受指導和培訓4萬多人次,接待參觀學習人員6萬人次。組織專家10多次參與省市組織的科技三下鄉活動。從農民中指導和培養了全國勞模春城葡萄帶頭人方繼生和大卓桃帶頭人楊修林,省勞模白兔大棚草莓帶頭人紀榮喜和蔬菜花卉帶頭人貢承香等20多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頭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05年10月13日,胡錦濤來科技示范園及周邊農戶果園視察,深入了解我所對外農業科技交流成果的示范推廣情況并親切指導,給我們以很大的鼓勵。
五、啟動農業現代化試點,探索農民實現小康的新路子
為探討服務老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實現小康的新路子,我所2001年開始,選擇天王鎮戴莊村作為示范點,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幫助制訂了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規劃,啟動了高效農業示范項目有機桃、有機稻米、有機茶、有機牧草等項目,幫助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組織。下一步我們將以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幫助發展有機農業。走集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及農業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力爭“十一五”期間在天王鎮戴莊村建成有機農業生產基地五千畝,在鎮江市樹立一個依靠純農業實現人均10000元的典型,同時在鎮江市范圍建成6-7平方公里的生態模式示范區。形成有機果品(桃、梨、草莓)、有機稻米、有機油菜、有機茶、有機畜禽等五大類有機農業支柱產業。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益的嘗試。
【鄉鎮農科所服務新農村建設經驗匯報材料 】相關文章:
鄉鎮基層組織建設經驗匯報材料08-17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經驗材料08-17
鄉鎮項目建設情況匯報材料08-24
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交流材料08-17
鄉鎮新農保工作經驗匯報材料08-24
建設學習型鄉鎮經驗交流材料08-17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情況匯報材料08-24
民主議事村務公開建設和諧新農村經驗材料08-17
新農村建設的情況匯報08-24
項目建設匯報材料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