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計劃山東省-范文-范文
2>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新世紀之初,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編制和實施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繼續發揮農業對社會發展的
支撐作用,對于確保完成全省"十五"計劃確定的任務目標,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九五"回顧
"九五"期間,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農
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
1、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
到2000年,全省農業增加值1270億元,比四95年增長25.9%;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已經具備了年產4000萬噸糧食、800萬噸果品、500萬噸蔬菜、50萬噸肉類和700萬噸水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農村二三產業穩定增長,鄉鎮企業增加值2710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50%以上。
2、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到2000年,林牧漁業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到43%,其中畜牧業和水產業實現增加值分別為265.1億元和209.3億元,所占比重為26.1%和15.1%。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由1995年75:25調整到60:40,蔬菜、水果、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積分別達到3084萬畝、1450萬畝、170萬畝。農產品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適應市場需求的名特優品種覆蓋率達到48%。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200萬畝,優質抗蟲棉500萬畝,集約化速生用材林175萬畝,三元雜交豬和優質肉牛改良率均達到40%以上。個體私營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非農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重由1995年的30%提高到36%。
3、產業化經營取得新的進展
全省已建立起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1.87萬家,農業生產基地500萬畝,1/3以上的農戶與龍頭企業建立了比較穩定的產銷關系,1/3以上的農產品、1/2以上的畜產品基木實現了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實現程度達到65%以上。到2000年底,全省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有4500家,2億元以上的208家,10億元以上的15家,有3家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
4、科教興農成效顯著
"九五"期間,全省共取得農業科研成果913項,科技成果轉化率由"八五"末的50%提高到55%,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0%,比1995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全省建立各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00多處,示范帶動農戶600多萬戶。農業院校的學科設置和專業布局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完善。
5、農業對外開放開創新局面
到2000年,農產品出口創匯額達到35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近一倍,蔬菜、水產、禽肉、花生制品進入全省十大骨干出口商品行列,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品進入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100萬美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120多家。"九五"期間,全省農業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73億美元;農村勞務輸出10多萬人,創收30多億元。
6、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九五"期間,共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35億元,基本完成了黃河山東段堤防建設、"東調南下"一期工程和18座大型病險水庫加固任務。初步治理了7條骨干河道,解決了300多萬農村歷史性缺水人口的吃水問題。到2000年底,全省水庫總庫容160多億立方米,各類供水工程年均供水能力287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7200多萬畝。各種形式的節水灌溉面積2400多萬畝,建成沿海防潮堤1457公里。五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5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作業面積14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8.8%。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7025萬千瓦,農村用電量168.2億千瓦時。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94.5%的村通公路,97.9%的村通電話,47.8%的村用上了自來水。
7、市場體系和流通方式進一步完善
"九五"末,全省集貿市場發展到8700多處,其中功能比較齊全、帶動作用較強的大中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720多處。農民興辦的流通組織已達3.2萬個,具有一定規模和組織化水平的農民運銷隊伍已發展到20萬人,年銷售額達470多億元,占全省農產品總銷售額的40%。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銷售、網上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迅速興起,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8、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200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659元,比1995年增加935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7.4%。人均消費支出1770元,年均增長4.8%。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恩格爾系數達49%廣比195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由1995年的21.6平方米增加到23.6平方米,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彩電51.6臺,電冰15.7臺,摩托車37輛,比1995年分別增加33.5臺、8.8臺、27輛。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扶貧縣全部脫貧,農村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6%。
"九五"期間,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預料不到的困難和矛盾。面對這種情況,全省上下堅定信心、開拓進取,保持了農村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總體看,"九五"計劃確定的任務目標完成情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農民收入增幅減緩;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區域發展不夠平衡;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較低,農業創新機制不完善;農產品的流通加工、農村社會化服務等還不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等等,對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加以解決。
二、任務目標
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我省和全國一樣,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呈現出一些重要的變化特征:主要農產品供給已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多數農產品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結構性、相對性過剩;農業發展正在由受資源約束向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轉變,而且市場制約作用越來越強;農業的增長方式正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轉變,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突出;農民收入的增長,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轉向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已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農村消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文化教育、旅游、保健逐步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將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資源配置、結構調整必須著眼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我省是農業大省,也是一個沿海開放省份,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發展空間較大。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特點;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把握全局,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趨利避害,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
根據黨的十五屆正中全會精神,結合山東實際:"十五"期間,要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關系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歷史性任務,作為做好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基本目標,并放在整個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緊抓好。堅持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全面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堅持以改革促發展,進一步落實農村政策,把農民的積極性切實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動力源泉;堅持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繼續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撐;堅持以工業化帶動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領域和空間,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渠道;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保障。
按照上述原則和任務要求,綜合考慮各方面相關因素,十五期間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
——綜合經濟實力。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到2005年達到乃20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l1,達到4570億元。
__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糧食生產能力保持在4200萬噸以上,棉花50萬噸,花生360萬噸,蔬菜8000萬噸,水果900萬噸;肉類750萬噸,禽蛋500萬噸,奶類卜0萬噸,水產品750萬噸。
——經濟結構。到2005年,種植業與林牧漁業產值之比由2000年的57:43調整為50:50;糧經作物種植面積之比由60:40調整到55:45;農產品良種覆蓋率由48%提高到55%;農副產品加工增值率由40%提高到65%;農副產品出口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0%提高到18%;農村二三產業的比重達到80%,非農產業勞動力所占比重由36%提高到40%。
——科技水平。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科扶創新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初步建立。到2005年,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
——農民生活。到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光50元。年均增長6%。農民生活整體達到小康水平,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農村通訊、廣播電視·供電、交通、自來水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全面進步,社會秩序更加安定。
三、發展重點
1、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以滿足市場優質化;多樣化需求為目的,以全面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繼續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優化產品結構,進一步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種植業,要在保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調整品種結構,努力擴大高效優質作物的種植面積。糧棉油生產,要以提高單產和質量為重點,優先發展優質專用品種,在鞏固完善德州、菏澤兩個國家級大型商品糧基地和現有商品糧棉油基地縣的基礎上,重點抓好聊城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建設。"十五"期間,在糧油主產區再選擇一批基地市縣爭取列入國家扶持計劃。糧食生產,要在保證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的工業原料糧、飼料用糧和優質專用品種,合理發展優質稻谷、薯類和小雜糧生產。棉花生產,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合理調整種植面積,積極推廣優質、高抗性品種。油料生產,重點依托區位優勢,加快花生的品種更新,.發展高油、高蛋白籌優質專用品種,擴大出口。蔬菜,大力發展品質好、耐儲運、無公害及名特新稀品種,壓減大路品種,提高設施栽培的效益,發展出品創匯蔬菜。水果,重點抓好品種的更新改良,擴大優質果品生產,大力培育和開發有地方特色的優質小字品種和稀有品種,積極推廣先進的貯藏、保鮮、加工技術,努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花卉,積極發展傳統品種,加快引進國內外珍稀品種,推進花卉產業化進程。加快培植藥材、茶葉等新興產業。對有出口優勢的蔬菜、水果、藥材、茶葉等品種,要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儲藏和加工,提高附加值,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積極發展優質飼料作物,逐步形成糧經飼三元種植模式。
畜牧業,要加快內部結構調整,加大品種改畏推廣的力度,積極實施產業化經營,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和畜牧業總體素質,使之成為支撐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到2005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1%提高到40%。繼續抓好生豬生產,重點增加優良“三元雜交”和配套系瘦肉型豬的比重。大力發展食草型、節糧型畜牧業,加快肉牛、肉羊的發展步伐,發展適度規模飼養,努力提高品質和產量。穩定肉雞生產,擴大其它優質禽肉生產,注重發展水禽養殖。控制蛋類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水平,積極推動蛋類加工增值,實現由規模擴張向效益提高轉變。突出發展奶業,在不斷增加養殖數量的同時,加快品種改良,提高整體產奶水平。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種畜禽生產經營的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快調整飼料生產結構、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專用飼料生產,依法加強飼料和善藥行業管理,建立完善飼料質量和善藥殘留檢測體系。加強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完善動物疫情診斷監測系統,有效控制疫病的發生流行。加強畜禽產品質量衛生安全工作,加快制定畜產品衛生管理的配套法規和衛生質量標準,將畜禽產品生產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管理軌道,推進綠色畜禽產品生產。到2005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縣市建設成為無視是動物疫病區。加快膠東半島無規定疫病畜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完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提高畜禽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沿黃地區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農作物秸桿資源,積極發展牧草和飼料作物種植,實現草畜同步發展,建成優質高效的沿黃肉牛、肉羊產業帶。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和草養畜為主要目標,大力開發草地資源,加快發展肉牛、肉羊和奶業,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優質畜產品和牧草生產出口基地。
水產業,要以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為目標,堅持海洋漁業與淡水漁業并舉;開發與保護并重,當前與長遠結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加工水平,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走持續健康發展的路子。海洋漁業要進一步穩定近海捕撈,大力拓展遠洋漁業,采用工程和生物技術,有計劃地培育和保護近海漁業資源,重點發展海水增養殖業,搞好水產品精深加工,逐步實現科學化開發、集坍化經營、產業化生產和系列化服務,建成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的海洋漁業生產體系。淡水漁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點發展名優珍稀品種養殖,推動生態漁業工程建設。力爭到"十五"末,把山東境內黃河沿岸建設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效生態漁業經濟帶,東平湖、南四湖和魯中南地區的大中型水庫,要以增殖放流和"三網"養殖為主,實現精養高產。加強水產良種繁育及擴繁技術體系建設,搞好優良屈種的提純復壯及名特新珍稀品種的繁育和更新換代,健全良種推廣服務體系,提高優質良種的覆蓋率。加強水產養殖病害防治體系建設,重點強化對主要病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技術的研究應用。依法加強海洋國土漁業資源和水域的綜合管理,完善淺海灘涂、內陸大水面可持續利用養殖技術體系,嚴格控制水體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要繼續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措施,重點培育和發展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對省級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原料采購、設備引進、產品出口、企業改制、科技創新、稅收政策、投資融資等方面積極幫助和扶持。繼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管理和技術改造,不斷提高企業素質和競爭能力。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進行結構調整、資產重組,按市場機制逐步組建成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實現優勢企業的低成本擴張。積極支持和引導國內工商企業和國外資本投資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領域,利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改造傳統農業。引導鄉鎮企業大力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鼓勵個體經營業戶從事農副產課加工、儲藏、保鮮和運輸業。繼續完善龍頭企業加生產基地和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通過訂單、合同等形式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合理確定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分配,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機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民利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和資金等要素入股,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組織起來,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組織化程度。政府部門要尊重企業和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搞好信息、技術、人才、融資等方面的服務,規范市場行為,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全省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必須打破傳統農業的區域封閉格局,著眼全國、全球大市場,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走專業化、規模化發展的路子,構建全省大農業的新框架。
東部沿海地區,要發揮資金、技術和地理優勢,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發展水產品、果品、蔬菜、花卉等產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創匯農業,逐步建成我省乃至全國的農產品出口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形成全省外向型農業的龍頭,輻射和帶動中西部地區更好地拓展國際市場。
大中城市郊區,要發揮區位優勢,以滿足城市居民的農產品需求為重點,大力發展以蔬菜、果品、水產品和畜產品為主的城郊農業,積極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實行大環境綠化,小區域美化,把城市郊區建成城市居民的農產品供應基地和短途旅游基地。
魯西平原地區,要充分發揮地廣人多、開發潛力大的優勢,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逐步建成我省優質糧棉油和牧產品基地。
魯中南山區,要進一步開發豐富的山區資源,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規劃,立體開發,多層次增值;突出發展名特優新果品和天然無公害畜禽產品,積極發展林木和蔬菜,建成我省特色農業基地。
黃河三角洲地區,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實施深層次高水平開發,重點搞好"高效農業生態經濟區"、”百萬畝生態林"和"綠色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等生態項目建設,適度擴大糧食優質專用品種、優質牧草和優質畜產品的生產規模,建成我省新的現代化生態農業基地。
4、加快市場體系建設步伐,拓展農產品的市場空間
充分發揮市場對促進消費、引導生產、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加快市場體系的培育,完善市場流通功能,使之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完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重點在農產品集中產區發展一批規模適度、特色明顯的專業批發市場,配套建設農產品保鮮、貯藏、加工、運輸等設施,改善流通功能,提高市場輻射能力。二是加強銷地市場網絡的建設。要發揮規模優勢,集中精品,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樞紐地區,通過建立山東農產品"專賣店"、"一條街"、"批發中心"等形式,擴大我省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充分利用我省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區位優勢,進一步拓寬和延伸我省農產品北上、南下、西進的"綠色通道"。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加大對西部市場的開發力度,充分發揮我省的農業技術優勢,以產業轉移帶動市場轉移。三是發展壯大農產品銷售隊伍。要重視農產品銷售組織的建設,大力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和民間流通組織。積極推廣現代營銷方式,發展代理配送、聯鎖經營、網上交易等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廣泛開辟銷售渠道。四是強化品牌意識。要依托我省具有良好信譽的農產品傳統優勢,依靠龍頭企業,創建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叫得響、站得住的名牌。通過名牌效應,不斷拓展市場空間,增強競爭能力。進一步改善流通環境,完善市場法規體系,規范卡場行為,逐步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5、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要把解決永資源短缺和消除水患作為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來抓,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和防洪安全。堅持除害興利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按照"全面推行節約用水,科學引用黃河水,積極引用長江水,大力攔蓄地表水;限制開發地下水,提高污水處理回用率,實施海水利用和淡化工程"的思路,認真編制實施全省水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規劃,對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回用水及海水淡化等各種水資源,要聯合調度;對城市用水、"農業用水、生態用水要統籌兼顧,實現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優化配置,努力緩解水資源供求矛盾。到2005年,新增供水能力20億立方米,節水3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節水15億立方米),平水年基本滿足公共用水、城鄉人畜吃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枯水年缺水率降低到10%左右。積極配合國家做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前期工作,盡早開工建設向膠東地區的應急調水工程,"十五"期間,爭取基木解決重點缺水城市的供水問題。建設100處鄉鎮供水工程,爭取全部解決長期缺水地區的人畜吃水問題。加快防洪除澇工程建設,努力提高防洪標準。重點加強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骨干河道治理、黃河干堤、入海流路治理、城市重點防洪工程、沿海地區防潮堤以及東平湖、恩縣洼滯洪區和黃河灘區安全建設。爭取到2005年,黃河堤防全部達到2000年防洪標準;大型水庫防洪標準達到2000年一遇;部分骨干河道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
全面實施節水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要把節約用水作為緩解水資源矛盾的戰略性措施來抓,提高全社會的節水意識,實行市場機制與政策引導相結合,科學治水與依法治水相結合,發展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建設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工業領域,要發展低耗水工業,限制高耗水項目,提高工業水重復利用率。農業領域,要大力推廣防滲和低壓管道技術,繼續建設一批大型灌區配套及節水灌溉示范工程,擴大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全省農業灌溉有效利用系數由0.45提高到0.6,力爭實現農業用水零增長。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繼續搞好蓄水工程建設。沿黃地區重點安排卜座已建平原水庫襯砌擴容,山丘區建設一批大中型水庫,沿海河道木海口建設一批地下水庫,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一批攔河閘,提高蓄水能力。
加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深入開展全民植樹造林活動,改善生態環境。建立魯中南山區和膠東丘陵森林植被恢復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黃河故道綠色植被恢復區、沂蒙山生態旅游區。"十五"期間,重點搞好封山育林、平原高標準綠化和”三沿一環"(沿海、沿河、沿路、環城)工程。到2005年,建立起以山區、平原、沿海、城鎮綠化為重點的林業生態體系。要依法保護植被,嚴禁毀林毀草開荒,對25度以上坡耕地,要逐步退耕還林、還草。對泰沂山區、魯東低山丘陵區和魯西北黃泛平原區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要集中進行治理。要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嚴格執行基本農田和基本糧田占用審批和補償制度,確保基本農田保護區不少于8000萬畝。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對污染企業要依法進行抬理,限期達標。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農藥、農膜,搞好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減少農業的面源污染。"十五"期間,南四湖、東平湖以及淮河、海河流域主要河道要基本達到皿類水質標準。
6、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戰略舉措。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鋪攤子。"十五"期間,選擇20個左右發展規劃完備、區位優勢明顯、主導產業突出、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小城鎮進行重點扶持。幫助其完善基礎設施條件,優化發展環境,增強聚集效應,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和示范作用。積極引導農村中小企業向小城鎮集中,提高小城鎮的產業聚集度;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外資等多元投資體制,加強政策引導,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市場體系建設和主導產業培植。深化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促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把小城鎮建成農村經濟、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心,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7、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以加入WTO為契機,充分利用我省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實施農業國際化戰略。努力擴大農產品出口貿易,以畜禽、水產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特色產品等為重點,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改善品質,提高質量,使更多的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在鞏固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歐美市場,積極開發獨聯體及東歐、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逐步形成我省農產品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格局。
加快農業利用外資步伐,抓住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和加入wTo的機遇,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面向農業發達國家,積極引進國外政府、金融組織貸款和企業投資,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國外農業優良品種、高新技術、先進裝備和管理經驗,加快我省農產品的更新換代和農業企業的技術升級。在荒山、荒灘、西部地區開發以及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創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按國際慣例辦事,吸引更多的外資,參與農業開發和農產品加工,爭取在一些關鍵領域和農業大項目建設領域有較大突破。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農業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辦企業,合作開發國外土地、林業和漁業等資源,帶動我省的勞務輸出、技術輸出,促進農業國際合作和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
四、政策措施
"十五"期間,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突出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從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和保護農民利益出發,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1、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繼續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在做好土地延包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改革,建立新型的土地流轉機制,力爭在土地轉包、轉讓、租賃和股本經營等方面邁出較大步伐。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引導和適度發展規模經營;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農村經營管理模式和組織形式,進一步完善主要農產品流通政策,在繼續落實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政策的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進一步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流通方式和管理體制。加快農村稅費改革的步伐,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合并、機構改革和其它配套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2、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要適應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調整農業科研與開發方向,重點加強優質新品種選育、生態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貯邁,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和技術推廣。以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大專院校為骨干,扶持一批有優勢、有規模、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基地,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組織精兵強將,加強聯合攻關,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困擾我省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大力實施良種工程,在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的周時,利用生物工程和轉基因工程技術,力爭在蔬菜、果品、畜禽、水產等優良品種的自主培育、開發方面實現大的突破。
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鼓勵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扶推廣人員通過與農戶簽訂技術承包協議、合同,形成利益風險共同體,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大力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領辦企業,積極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其科技成果作為資本進入市場,參與利益分配。對利用自有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參股入股的,占股比例可適當提高。扶持興建一批集科研、開發、示范、推廣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農扶推廣服務體系。
積極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建立健全農村成人教育網絡,通過廣播電視、函授教育、職業學校、培訓班等多種形式,搞好農村成人教育;抓好"綠色證書教育"、"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技電波入戶工程",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農村科學致富的帶頭人。
3、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農業和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拓寬農業投入資金渠道。繼續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積極爭取安排國債項目,確保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合理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政府財力要更多地向農業傾斜,繼續增加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和財政支農資金,加大農業專項資金扶持力度,確保政府投入穩定增長。重點加強水利、農業科技、生態、動植物檢疫等設施及大型商品糧棉油基地建設,力爭建成一批農林水牧漁骨干項目。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金融體系,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切實增加農業信貸資金投放,搞好面向”三農"的金融服務。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優惠政策,擴大農業對內對外開放程度,吸引各類工商企業向農業投資。積極探索農業利用外資的新形式,拓寬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和領域,爭取在大項目利用外資上有新的突破。積極支持、鼓勵農業企業直接融資,重點推薦一批基礎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創造條件,通過股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途徑籌集建設資金。
4、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適應農業現代化和加入wTo的需要,抓緊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業行業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流程建設,盡快制定和實施種植業、養殖業主導產品的品種標準、產品質量分級專用標準、農藥獸藥殘留安全衛生標準、農產品包裝貯運標識標準。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產品開發、組織生產、規范市場、評價質量、指導消費,在主要行業和重點農產品的生產環節逐步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十五"期間,創建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繼續完善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安全的檢測手段,重點抓好動物疫病監測體系、農作物病蟲害預報防治體系的完善,提高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積極鼓勵和培育農村中介服務組織,促進農村社會化分工,降低農民的生產經營成本,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要加強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促進電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向農村延伸,推動信息技術在農亞和農村經濟領域的應用,實現城鄉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強市場信息、技術信息、人才信息的搜集、分析和預測,提高準確性和實用性,正確引導農業生產和經營。
建立新型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體系。對支農企業進行必要的扶持,確保其健康發展。加強農村基層供銷社的改革力度,強化服務功能,同時,鼓勵其它成份的流通組織參與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實現多渠道流通,確保農業生產和經營的需要。要加強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管理,規范流通秩序,采取綜合措施,加大對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的"打假"力度,防止坑農、害農事件偽發生。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計劃山東省--】相關文章:
十一五”計劃中的農業和農村問題范文07-18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經驗交流06-01
——于生龍區長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08-16
關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思考08-24
農業農村工作計劃08-23
在區農業和農村工作會上的講話08-16
農業科研基因中心十一五演講材料08-15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談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08-16
農業經濟發展交流材料04-06
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匯報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