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縣民營經濟發展特點、問題和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的27年里,我國經濟保持了當今世界矚目的高增長。推動這一高增長的動力,由最初的國有、集體企業混合引擎逐步過渡到國有、民營和外資三大引擎,且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已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如何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是擺在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面前的重大課題。為了解我縣民營經濟的現狀,解剖制約民
營經濟發展的成因,探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對策,最近我們對我縣民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我縣民營經濟既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存在不少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一些決策建議,供領導和有關部門參考。
一、發展現狀及特點
我縣民營經濟是在改革開放大潮和市場經濟發展中孕育而生并發展壯大的。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縣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至強,發展迅速,逐步成為我縣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經濟成份,成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總量迅速擴大,主導地位確立。據經濟普查初步匯果顯示,至2004年底,全縣有各類民營企業近千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個體工商戶1.77萬戶,從業人員3.62萬人。初步測算,2004年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生產總值19.33億元(農民承包集體土地從事種植、林業、水面養殖等生產活動為集體經濟,不屬于民營經濟),占全縣生產總值的50.5,已占據全縣經濟半壁江山。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7.09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99.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1.0%。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已上升為主導地位,其發展變化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
2、企業發展迅速,支柱作用顯現。一是在工業領域逐步發展并形成了我縣的支柱行業。據調查全縣民營工業初步形成食品加工、造紙及紙制品、機械制造、化工、棉麻紡織和生物醫藥制造等六大行業。這六大行業擁有規模工業企業32家(2004年底),工業產值占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96.0。二是在零售業領域逐步發展了一批領頭羊企業。以恒生、廣興超市為代表的百貨零售,以福民、新視野家電為代表的家用電器零售,以康源、百姓藥房為代表的醫藥零售,以億客隆、鑫三角為代表的服裝超市及各種品牌專賣店,這些幾乎涵蓋了所有零售業領域,占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是我縣零售市場的佼佼者。二是企業規模日益擴大。2004年民營企業注冊資本平均每戶為79萬元,遠高于2000年的25萬元。全縣規模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家數,占總家數的96。規模商業企業也由2000年的5家發展到10家。三是規模效益初現。以凱斯機械有限公司為例,通過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擁有凱斯零件、安凱機械兩家子公司的企業集團。2004年完成銷售產值7000多萬元,實現利潤948萬元,均是2000年的1.5倍,其上交稅金增長速度更快。
3、活力不斷增強,帶動效應顯著。民營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靈活經營機制,為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一些民營企業也積極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2004年縣工商年報顯示,全縣創立各類有限責任公司99家、股份合作企業22家。2000年以來,我縣幾家較大型的國有、集體工商業企業成功實行了改革改制,民營化后的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4、加速勞動力轉移,推進城鎮化進程。民營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千家萬戶的農民廣泛參與到產、加、銷的“產業鏈”之中,加強了農民向集鎮聚集的動力,同時也更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和文明素質,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據調查,目前,城關地區戶籍人口雖只有7萬多人,而實際常住人口已超過12萬人,鄉鎮集鎮碼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全縣民營企業從業人員中,50以上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民營經濟的發展,有效地增強了所在地城鎮的聚散、幅射功能,促進縣城建設以塊狀延伸、內涵擴張的形式發展。
二、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成因
1、融資渠道不暢,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往往集中力量保大企業、大客戶而不愿向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放貸,使民營企業客觀上游離于主流融資體系之外。民間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靠自籌,絕大多數依靠個人儲蓄或者以高出國家法定利率許多的成本從黑市拆借。這種籌資方式因違反國家政策,具有融資成本高、風險大的弊端,影響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融資渠道不暢,已成為困擾和制約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主要瓶頸。
2、服務與政策落實不到位,挫傷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許多部門沒有適應政府職能轉變而及時轉變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固守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慣性和行為方式,缺乏“公仆意識”、“服務意識”、“納稅人意識”和“委托代理人意識”,導致“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
化,利益最大化”的現象普遍存在.對民營經濟的發展,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讓其自生自滅的態度。特別是在對待民間投資問題上,存在倡導有余、措施不力、落實不到位的現象。更沒有如對外資招商那樣有計劃、有目的地向民間資本開展集中地招商活動。
3、自身素質不高,制約了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一是企業主文化素質較低。現有的民營企業主大多40多歲,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受經營者知識水平、知識結構、信息來源等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投資決策上往往憑個人經驗,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國內外大市場,也難于適應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二是企業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民營經濟自身的特性,在資本原始積累投資期一般采用了個人業主制、合伙制等管理方式,這是合理的。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這種管理方式就會成為企業規模向更大方向發展的障礙和束縛,而要真正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當前我們的民營企業主大多還難以勝任。三是民營企業信譽度不高。經營中違約、違反政策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發現,目前我縣部分民營企業仍存在拖欠勞動者工資的現象,社保、醫保等職工權益在很多民營企業中根本沒有落實,企業人才被外地挖走,企業出現招工難、特別是招騁人才難的現象。
三、對民營企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1、加強領導,形成發展民營經濟的強大合力。一是切實加強領導,創新機制。把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作為重大戰略措施來抓,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的重要內容。鼓勵黨政領導、機關干部與民營企業家交朋友、結對子。建立“領導干部掛鉤民營企業”制度和“機關干部下企業”制度。二是轉變作風,優化政務環境。要按照多服務、少干預,多幫忙、不設障的要求,積極改進對民營企業的管理與服務,形成“縣委統一領導,政府宏觀調控,部門全力支持,企業自主發展”的格局,滿腔熱情地幫助民營企業過好市場經濟關。切實改進領導方式,深入企業,及時推廣民營企業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強化教育,提高民營企業依法納稅意識,守法經營意識和講信用、辦實業、創品牌的自覺性,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2、更新觀念,形成民營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落實第一要務的主題,形成共識,從思想上根除妨礙民營經濟發展的觀念性障礙。著力為民營經濟搭建舞臺,為民營企業牽線搭橋,幫助它們做大做強。幫助民營企業家學習和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國際貿易規則,引導他們恪守職業道德、規范經營和守法經營,嚴守商業信用,把目光投向國內國際市場,敢于辦大事,創大業,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分期分批組織民營企業家到江蘇、浙江、廣東等發達省市參觀學習,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股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樹立全方位開放的觀念,樹立長期發展的觀念,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提升民營企業整體素質,推進企業的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3、引導民營企業家增強誠信意識,重信譽、守合同,真正做到以質量占領市場,靠信用贏得客戶,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促進我縣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縣民營經濟發展特點、問題和建議】相關文章:
縣民營經濟發展特點、問題和建議08-15
民營經濟發展問題調研08-15
民營經濟發展問題調研_[實習報告]08-15
周村企業改制和民營經濟發展報告08-17
貧困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對策08-15
縣老齡工作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08-24
縣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情況存在的問題及建議08-15
貧困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對策08-15
關于四風問題的意見和建議06-07
域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