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農業旅游的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發展農業旅游的調研報告
所謂農業旅游,就是指利用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活動、田園景觀及農村文化等資源,經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而成的適合廣大民眾體驗農業與休閑游憩的一種新興產業,是將生產、生活及生態結為一體的旅游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追求旅游需求的多樣性以及人們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深化,農業旅游的市場前景日益廣闊,開發農業旅游的條件日趨成熟,發展農業旅游的成效日益凸現,它必將成為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因此,圍繞“如何加快發展我縣農業旅游”這一課題,我們開展了專題調研,并形成了一些初淺的看法。一、關于我縣發展農業旅游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縣發展農業旅游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在動力和現實條件。從調研情況看,歸納起來其有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性”上:(一)、從宏觀形勢看,發展我縣農業旅游具有必然性。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涵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體體現。農業旅游的興起,看似偶然,但其實質是必然的,F階段,我縣發展農業旅游,其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國際、國內的成功經驗。發展農業旅游最早起源于歐洲,目前歐美、日本、臺灣等國家或地區非常盛行。我國珠三角地區是發展農業旅游起步較早的地方,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始興農業旅游,到今天為止,廣東省頗具規模的農業(農莊)旅游景區達到100多家。長三角地區的農業旅游發展迅速,近年來涌現了一大批的典型。江蘇南京把農業旅游開發作為跳出農業抓農業的新思路,大力發展農業觀光型、民俗文化型等各種類型的農業旅游模式,2003年農業旅游接待游客13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達3.48億元;浙江臨安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度假村和“農家樂”旅游度假區,2004年250余戶農民共接待游客2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000萬元;上海南匯的桃花節每年一屆,2005年4月光9日一天就接待游客4萬多人次,其中,僅南匯桃花村就達1萬人次;浙江余姚的楊梅節今年開游一周就吸引3萬游客前去品梅觀光。山東地區的農業旅游也很成功,如山東棗莊、臨沂出現的一批萬畝規模的石榴園、梨園、棗園、板栗園、銀杏園等。上述這些成功案例為我縣發展農業旅游提供了有益啟示,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二是現階段人們旅游需求的必然選擇。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人的一種天性,也是人們追求美的一種體現,更是人們出游的一種動力。近幾年來,人們旅游消費的觀念、消費方式正逐漸發生變化,人們在旅游活動中更加注重親身的體驗、參與,更加注重環境的要求,這種需求為廣大農村蓬勃興起的農業旅游項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廣大農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習俗,而且,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品種更加豐富、特色更加明顯,這為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旅游活動奠定了深厚的資源基礎?茖W、合理地利用和開發這些資源,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廣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滿足了現代社會人們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訴求。據了解,西班牙有85的游客利用周末駕車前往100—150公里以內農場參與農業旅游活動。北京市有40.6的居民把中短途鄉間旅游作為雙休日休閑的第一選擇。由此可見,發展農業旅游的市場前景非常樂觀。三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附加值的必由之路!叭r”問題的核心在于增加農民收入、而基礎在于調整產業結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仡欈r業發展史,我國走了一條“以糧為綱——提高糧徑比例——發展一優兩高農業、培育特色產業——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的路子,在每個階段,對農民增加收入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但到現階段,增加農民收入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通過調研,我們認為,發展農業旅游是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必由之路。發展農業旅游,可以加速推進農村非農化,實現一產與三產的有機結合,通過旅游,帶動農村交通運輸、商業飲食、文化娛樂、農產品加工,加快產生一批“離土不離鄉”的勞動者,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旅游服務業中去;據統計分析,農業旅游每增加1名直接從業者,就會增加相關從業者5名。發展農業旅游,可以大幅提高農業附加值,使農產品多項、多次增值,形成“農業養旅游、旅游促農業”的良性互動機制。據廣東肇慶的廣新農業生態園統計分析,2003年共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營業額收入達1500多萬元,其中,農產品直接銷售收入僅為20(二)、從我縣農村、農業自身因素看,發展我縣農業旅游具有現實性。我縣是典型的平原江南水鄉,農業基礎比較扎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全省名列前茅。這為我縣發展農業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有”:一是農業產業化有基礎。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在“一優兩高”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我縣初步形成了三條農業產業帶,即以魏塘、大云為主的綠色
產業帶(大棚無公害瓜果、蔬菜),以姚莊、干窯為主的白色產業帶(蘑菇、食用菌),以丁柵、陶莊、天凝為主的藍色產業帶(淡水養殖)。2004年,全縣瓜果蔬菜種植面積達25.92萬畝,蘑菇(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630萬平方尺,淡水養殖面積達3.64萬畝。而且,我縣的農產品60銷往上海,成為城市居民的理想選擇,這為農業旅游開發“農家菜”奠定了基礎。二是現代農業園區有亮點。近年來,我縣積極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同時,大力整合農業(漁業)資源,使之做大做強,從而產生了有一定規模、一定檔次的現代農業(漁業)園區。如大云的“碧云花園”,由大光服飾有限公司老板投資近2000萬元,集花卉生產、科研、休閑、觀光于一體,占地達1350畝,其規模、生態、效益在嘉興地區首屈一指。又如丁柵“現代漁業園區”,占地513畝,涉及20多戶漁民,由嘉善六塔鱉業有限公司提供技術及銷售服務,其養殖的生態鱉享譽江浙滬一帶。三是特色農產品有品牌。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我縣十分注重品牌建設,不斷引進優良品種、采用先進技術,并且加大農產品管理及營銷宣傳力度,從而形成一批省優、市優及省市著名商標。如中國蘑菇之鄉、中國蜜梨之鄉、中國甲魚之鄉、中國蕃茄之鄉、中國鮮切花之鄉、中國甜瓜之鄉!板\雪牌”黃桃、“六塔牌”鱉、“惠綠牌”蜜梨、“大云牌”鮮切花等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品牌。上述這些農業成果為開發農業采摘游等旅游項目提供了可能。四是節慶活動有起步。近年來,我縣除成功舉辦中國·古鎮西塘文化旅游節之外,許多鎮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結合產業優勢及區域特色,也相繼舉辦了一系列的節慶活動,進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區域特色的深化。如陶莊鎮成功地舉辦了汾湖河鮮美食節和民間文化藝術節;大云鎮舉辦了花鄉藝術節、魏塘鎮舉辦了甜瓜節、惠民鎮舉辦了蜜梨節;尤其是姚莊鎮連續舉辦了五屆黃桃節,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黃桃推介上首都北京、錦雪黃桃進釣魚臺賓館”。這些節慶活動,不僅為農業造勢,也可為旅游搭臺,經過改造,可以轉化為農業旅游吸引物。五是城鄉一體化有推進。實施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為開發農業旅游創造優良的環境!扒Т迦f戶”村莊整治工程,必將極大地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使生活、生態得到有機的統一。到2004年底,我縣已完成4個示范村、40個整治村建設任務,從已完成的自然村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綠化成蔭、河岸整齊、瓦房清潔,江南水鄉村落韻味更加濃郁。因此,在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選擇有一定文化底蘊、產業有特色的自然村,通過科學規劃,有計劃地開發農家樂旅游、農業旅游項目,其成功率相對比較高。(三)從我縣旅游業發展狀況看,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具有可能性。農業資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旅游資源,而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拉動這種轉化、加速這種轉變。目前,我縣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這種轉化,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客源市場有依托。我縣從1997年起開發古鎮西塘旅游,經過幾年的努力,西塘古鎮游已形成品牌,旅游市場從長三角一級市場擴大到境外市場,游客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全縣以古鎮西塘為龍頭,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4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達231萬人次。開發農業旅游可以依托我縣現有的影響力和客源市場,經過精心的策劃包裝,依托現有景區,針對部分游客群體,實施串線運行,定向推介,使農業旅游點早產出、早得益。二是旅游產品可互補。根據我縣旅游資源的特點,其旅游主題確定為“水鄉、古鎮、田園”。水鄉就是要圍繞江南水鄉這個背景,做足做好水的文章;古鎮就是要圍繞西塘古鎮文化,做足做好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文章;田園就是要圍繞農業(農村)資源,做足做好資源轉化的文章。上述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要把我縣打造成長三角地區的旅游強縣、著力提升我縣旅游競爭力,必須總體規劃、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段推進,通過開發建設,不斷豐富我縣的旅游產品,不斷優化我縣旅游產品的結構,真正做到相互補充、互為促進、全面發展,從而使旅游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乃至全縣經濟的重要產業。三是區域優勢作保證。我縣地處長三角地區腹地,緊靠周邊大中城市,交通十分便捷,這為發展農業旅游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專家認為,地處都市郊區、離大都市100公里左右是發展農業旅游的最佳區域。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市自駕車族不斷增大,雙休日假日旅游流行。因此,我縣距上海、杭州、蘇州均在100公里左右和一小時“通達”的中心地帶,這在客觀上為開發農業旅游提供保證、形成優勢。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不利因素。從調研情況看,我們認為,我縣在發展農業旅游上還存在著五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發展農業旅游的意識還不夠強。廣大農戶對什么是農業旅游、怎樣發展農業旅游等問題理解不深、認識不透,還缺乏必要的、系統的宣傳、引導和鼓勵措施,因此,發展農業旅游的社會環境和群眾基礎不夠扎實。二是農業旅游功能的培育不夠。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已不再是陌生的名字,但在實施中還沒有真正按照農業旅游的要求,許多地方包括一些現代農業(漁業)園區還僅僅停留在農業功能培育上,側重于種植、養殖或一般性的現場會式參觀考察。而對于旅游功能(吃、住、行、游、購、娛)的開發還是一張白紙。三是農業旅游專題規劃滯后。目前,全縣各鎮還沒有一個涉及農業旅游的專題規劃。動作相對快一點的鎮有:姚莊鎮選擇黃桃專業村——北鶴村正在編制農業旅游專題規劃;西塘荷池村請旅游專家實地考察,并打算編制鄉村旅游專題規劃。四是農業旅游的外部環境不理想。農業旅游開發所需的配套道路建設、田園綠化環境、周邊衛生環境、河道水質等等,都有待于進一步下大力氣加以改善。五是農業季節性太強。這給農業旅游造成淡旺季落差明顯。而且,有的農作物開花或結果的周期相對比較短,這在客觀上也給農業旅游開發產生一定難度。二、關于加快發展我縣農業旅游的對策措施。為了加快我縣農業旅游的發展,我們必須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針對不利因素,認真研究對策措施,切實解決發展過程中問題與不足。我們認為,下一步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著力解決“四大體系”問題:(一)加強引導,牢固樹立發展農業旅游的思想體系。農業旅游在我縣可以說是一個新的課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起步。任何事物的發展,在起始階段必須抓好統一思想這個牛鼻子,因為思想是行動的指導,有了正確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行動。加快發展我縣農業旅游,首先必須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扎實的群眾基礎。對此,全縣上下要積極做好“三有”文章:一是有目標。要把發展農業旅游作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應有之義,把它放到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領導干部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認真加以研究,加大行政推動力度。二是有眼光。要樹立新的旅游資源觀,充分認識農業旅游資源的內涵及利用開發的價值。就全縣而言,可以先在一些資源突出、環境優美、區位較好的鎮先進行開發,把農業資源真正轉化為旅游資源,進而開發形成旅游產業。三是有結合。要克服把農業旅游簡單地等同于一般農業的錯誤觀點。實際上,農業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特色農業,是一種把農業功能與旅游功能相互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以農業經營為基礎,與旅游服務有機結合,從而形成高于一般農業的新興產業,它的產出及附加值遠遠高于農業自身產出的價值。(二)、加強規劃,積極培育發展農業旅游的產品體系。發展農業旅游,規劃是前提。通過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產品構成、開發重點、政策措施等內容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合理整合資源。在規劃過程中要體現“一、二、三、四”的要求,即“一化(規;保涸谵r業產業規;幕A上,規劃開發農業旅游,這樣容易形成產品特色和區域規模。因此,農業旅游點必須要種植或養殖相對集中、形成一定聯片規模!岸N經營模式”:一是政府主導,分戶聯片經營,并逐步形成“農業旅游合作社”。這種模式有利于提高組織化程度,克服“小規模、分散化”的家庭經營弊端,它可以帶動廣大農戶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參與的熱情,有助于提高廣大參與農戶的收入,是一種值得推廣的主要模式。二是政府引導,業主集中經營,并逐步形成“農業旅游公司”。這種模式適宜于在現代農業(漁業)園區的基礎上,經過規劃開發逐步建設起來,它的特點是一次性投資額相對較大、設施較為完備、要求也相對高一點。“三大類型”:一是農家樂,以農戶家庭為基礎,經過投入改造達到一定的硬件標準,開辦農家旅館、農家菜館及農事活動。二是民俗旅游,以本地傳統文化及民間藝術、習俗為吸引物,經過策劃形成可供游客觀賞或參與的旅游項目,從而滿足游客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三是農業觀光游,以農業生產經營為基礎,以各類農產品為吸引物,推出采摘旅游等項目,讓游客得到體驗、感受!八膫性”:一是注意區域性,要把農業旅游規劃建設與全縣“三區一中心”旅游總體規劃相銜接,以總體規劃統領專題規劃。二是注意基礎性,要把農業旅游與農業產業化規劃相銜接,以農業產業化規劃為基礎,結合旅游特點和要求,突出重點、選準突破口。三是注意特色性,要把農業旅游與培育旅游特色專業村相銜接,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全縣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點。四是注意生態性,要把農業旅游與全縣生態縣規劃建設相銜接,以生態縣建設為總目標,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以“千村萬戶整治工程”為契機,把生態村建設與農家樂旅游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戶保護環境、建設家園的內在動力。(三)、加大扶持,不斷優化發展農業旅游的政策體系。農業旅游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定的政策給予扶持和拉動。就目前而言,可重點抓四個環節:一是投入政策。一方面要建立縣鎮二級政府投入農業旅游的基金,為發展農業旅游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真正起到政府在旅游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要為工商資本投入農業旅游創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社會環境、服務環境。二是稅收與信貸政策。在農業旅游的起步階段,給予稅收扶持。我們建議,一定三年給予開發農業旅游的農戶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要建立農業旅游信貸扶持基金,篩選確定一批縣級重點農業旅游開發建設項目,加大信貸扶持力度。三是用地政策。凡涉及農業旅游開發中少量的非農用地,有關部門要優先予以妥善解決。要對農業旅游規;洜I中涉及的少量土地流轉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及時出臺相應的政策,既滿足旅游需要,又避免農戶間的矛盾。要研究出臺農戶圍繞農業旅游規劃調整種植或養殖結構的扶持政策。四是考核獎勵政策。要把發展農業旅游列入各鎮經濟發展目標任務考核體系之中,對于成效明顯、成績突出,對全縣示范作用大的鎮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一些誠信經營、規范服務、增收明顯的典型農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四)加強管理,努力營造發展農業旅游的環境體系。為了高標準、高起點地開發我縣的農業旅游,我們要在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認真抓好管理這個基礎,使之良性、有序發展。重點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強農業旅游隊伍建設,有計劃地分級做好培訓教育,積極培養既懂農業、又懂旅游、離土不離鄉的農業旅游經營者和管理者隊伍,做到開發一批、培養一批。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旅游的通達性,完善農業旅游的各項配套設施,努力提高旅游服務的水準,特別是要建立、健全農家樂服務管理中心。三是加強生態村鎮建設,建設一流的旅游環境。四是加強星級品牌建設,按照浙江省“鄉村旅游點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的標準,規范運作,及時做好星級評定管理,樹立一批典型,示范帶動一批農戶,從而使農業旅游發揮更大的效應,真正成為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發展農業旅游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發展農業旅游的調研報告08-15
旅游調研報告06-06
旅游調研報告02-27
旅游工作調研報告04-28
旅游發展的調研報告12-04
旅游景區調研報告12-13
鄉村旅游的調研報告07-26
關于大力發展農業旅游的意見08-15
旅游調研報告15篇03-24
旅游調研報告14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