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建新農村的五大關鍵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創建新農村的五大關鍵
**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共有XX個鄉鎮區XX個農林場,XX個行政村XX萬農業人口,XX萬畝耕地。近年來,我縣著眼長遠、狠抓當前,轉變政府職能,下移重心,圍繞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下功夫、想辦法、出實招,收到了顯著成效。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1707元增加到XX元,比基本小康值XX元多了XX元,有XX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XX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露端倪。
一、美化環境,打造生態型農村。近年來,**縣大力實施“青山綠水”工程,建設秀美山川。一是山上造林。在全省率先作出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的決定,并以此為契機,積極爭取國家退耕還林項目和生態公益林項目,三年共完成退耕還林14.9萬畝,發展生態公益林178萬畝。結合項目建設,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小果園、小茶園,促進了庭院綠化,羅坪栗子坪的茶葉、雁池宋家坡的板栗、蒙泉梭金山的柑桔,都收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二是屋內建池。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和扶貧開發力度,新建沼氣池1.2萬個,楚江劉家坪、夾山孫家崗、壺瓶山長嶺等村建池都在50個以上。同時推行“豬—沼—果”、“豬—沼—菜”等生態農業模式,實現了以沼促養、以養促種,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為建設“園林式”村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園中安燈。在秀坪、易家渡、蒙泉、新關開展了柑桔頻振燈滅蟲,東山峰開展了茶葉頻振燈滅蟲,全縣共計150盞,面積6000畝以上。柑桔使用頻振燈減少農藥使用次數2-3次。茶葉應用較好地解決假眼小綠蟬和茶尺蠖為害,經嚴格的出口檢驗,未檢出超標批次。通過近些年的努力,全縣森林植被覆蓋率由56.8增至70.4,水土流失面積由451萬畝降至210萬畝,土壤年侵蝕總量不斷下降,200多條季節性溪河已有140多條常流不斷,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8700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達到114萬畝。
二、突出主業,打造富裕型農村。近年來,**為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力爭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一是突出區域特色,大力發展種植業。**根據本縣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資源特點,按照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的要求,大力建設特色鄉、專業村,全縣已形成四個規;奶厣a業區域。即以秀坪、龍鳳等園藝場為代表的20萬畝優質蜜桔種植區;以白云山林場、羅坪安溪茶場、三圣泰仙茶場為代表的萬畝有機茶生產區;以南北鎮、東山峰、壺瓶山等鄉鎮區為核心的5萬畝高山蔬菜生產區;以羅坪、壺瓶山、所街等鄉鎮為核心的2萬畝優質烤煙生產區。就柑桔來說,全縣16個鄉鎮、640個村(場)、13萬農戶、近30萬農業人口以柑桔為主業,2005年實現鮮果收入3.32億元,柑農人均柑桔收入超過1000元。二是轉變增長方式,大力發展養殖業。以雙佳農牧、九峰實業、北山牧業為龍頭,帶動家禽、生豬、草食動物發展,重點推進養殖小區建設,擴大養殖規模。全縣去年新建養殖小區46個,其中生豬養殖小區20個、牛羊養殖小區10個、家禽養殖小區8個、綜合養殖小區8個,帶動羊、豬、牛、禽不同程度增長,畜牧業產值比2004年增長4。三是積極組織培訓,大力發展勞務業。去年,縣勞動部門組織5218人接受了9個專業的崗前技能培訓;縣扶貧辦組織開展了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全縣共培訓250人;縣農業局組織開展了“陽光工程”培訓,全縣共完成培訓2500人。組織召開了大規模的勞務輸出專場洽談會,876名農村勞動力被用人單位錄用。全縣2005年轉移農村勞動力18.0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0.3億元。
三、改善設施,打造暢通型農村。近年來,**積極實施以水、電、路、電視、電話為主的“五通”工程,鄉村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一是借助國家項目建設基礎設施。高標準實施了蒙泉、夾山農業綜合開發、三圣水土保持、病險庫整治、**水防洪大堤等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和防洪保安能力。完成了**至新鋪、古市至羅坪、三圣至杜家崗、雅林橋至上午通等縣鄉干道硬化升級,新建改建縣鄉公路311公里,硬化村道10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目標。實施城鄉電網改造工程,完成591個村的電網改造,提高了居民用電質量。架通了縣城至南北鎮的有線電視專線,實現了15個鄉鎮通有線電視。二是堅持自力更生建設基礎設施。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還注重調動群眾、能人和協會的力量,涌現了不少自力更生建設基礎設施的典型。易家渡鎮丁家山村四組村民,按照“項目自立、資金自籌、建材自備、勞力自投”的“四自”模式,人平籌資100元、籌勞3個工日,整修硬化本組引水渠540米,解決了400多畝田地不能旱澇保收的問題。二都的孫家坪發動30多人(單位)捐款,捐得資金8萬多元,啟動了村道硬化,目前已硬化20厘米厚、4米寬的標準路面1200米。毗鄰的先鋒村采取同樣的方式,雖然還是路基整修階段,在外的能人已開始積
極支援,捐款1萬元以上的已有10人。而位于皂市水庫壩區的十家坪村,組建公路建養協會,興建了一條2080米的貫穿全村的水泥路。
四、培植樣板,打造科技型農村。近年來,**注重從培植典型入手,通過建設科技示范園和培植科技專業村、科技示范戶,以點帶面,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步伐。一是加強科技示范園的建設。按照“布局區域化、品種良種化、經營科技化”的要求,重點建立了秀坪園藝場、易家渡咸陽山農業科技示范園、壺瓶山高山蔬菜科技示范園、太平馬頭羊基地、白云山有機茶基地五大科技示范基地。二是大力培植科技專業村、科技示范戶。圍繞基地建設,全縣建成了120多個科技專業村、1500多個科技示范戶。三是開辟“空中課堂”,以遠程教育為契機,為200多個村開通了互聯網。同時,發揮部門科技人才優勢,建立了**柑橘網、**植保網、科技情報信息網等五大科普網,設立了8個信息采集站、6個網面制作站、2處科技信息發布平臺和5個操作平臺。每年通過多渠道培訓各類人員2萬多人次。由于加速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對農業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5。**縣先后獲得“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單位”、“湖南農村技術市場示范縣”、“全國科技進步縣”等榮譽稱號。
五、親民愛民,打造和諧型農村。一是救助弱勢群體。實施農村特困群眾住房救助、生活救助、大病醫療救助、子女就學救助和殘疾人特殊救助五大救助,為無房戶建設“愛心房”和愛民房3300棟,為14760名農村特困人口實施了最低生活救助,為1610名大病患者提供了大病醫療救助,為2125名殘疾人進行了康復治療,救助貧困學生11227人次,為21230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除書本費和雜費612萬元,救助體系建設經驗得到民政部高度肯定。二是開展建設扶貧。按照“整村推進”的思路,安排94家縣直單位開展對口扶貧,每2—3年為一屆,5年內共扶持112個貧困村,幫助2.5萬人擺脫了貧困。三是創新管理模式。在道路交通安全、計劃生育、森林防火上,推行社會化管理模式,實行信息員制度,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森林防火先進縣,2005年進入全省15個首批平安縣行列。實行“一卡通”管理模式,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補助,連續8年無涉負群體性事件和涉負惡性案件。
【創建新農村的五大關鍵】相關文章:
創建新農村的五大關鍵08-15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建五大機制08-16
人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08-16
推進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于推進農村經濟發展08-16
辦學理念是創建特色學校的關鍵因素論文08-15
思維是感悟的關鍵08-17
關鍵、核心與主體08-17
新農村快板詞08-16
新農村快板詞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