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 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工作匯報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 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中共**縣縣委 **縣人民政府
**縣轄9鎮3鄉1個經濟開發區,989個行政村,總人口54萬,總面積1213平方公里。全縣有回、白、蒙、滿等28個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3.8%,其中回族人口2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7.6%。為全省第二少數民族居住人口大縣。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注重發展民族經濟,壯大龍頭企業,繁榮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創新工作機制,維護民族穩定,實行“跳出穩定抓穩定”的工作思路,通過“幫、引、導、順”等有效方式,有效地發揚壯大了全縣的少數民族經濟,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穩定。主要體會有:
一、狠抓基層組織建設,鞏固民族基礎
基層支部班子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石。我縣在抓民族工作上將合理選配民族村干部作為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全縣將少數民族村的“兩委”干部逐步進行了規范調整。在選配民族村村干部上,堅持了三個原則,一是在群眾中享有威望,具有號召力;二是具備帶領群眾合法經營、依法致富的能力;三是有較高的思想素質,能始終與黨委政府保持一致。當前,全縣39個少數民族村黨支部緊密團結在縣委、縣府的周圍,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得到迅速的落實,成為黨開展民族工作的一個強有力的戰斗堡壘。
二、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
我縣通過弘揚民族文化這個窗口,幫助少數民族村搭建了文化平臺,豐富了少數民族群眾的精神生活,促進了回漢兩族群眾的交流,增強了民族團結。糜鎮李寺村回族群眾中戲迷很多,有自發組織“票友”會的習俗,該鎮黨委政府順勢而發,在各級民族宗教部門的幫助下,多方籌集資金幫助李寺村建設了較為規范的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建成后,吸引了廣大群眾的熱情,村藝術團很快由原來的40人增加到60多人。他們自排自演的符合農民口味的文藝節目受到周圍群眾的歡迎,吸引了周圍包括鄰縣的40多個回民村和漢民村的戲迷“票友”前來參加演出,演出高潮時期,光演員就達到了120多人。該鎮9個回族村中,有6個村建立了規范的體育場所和設施,除每年都定期開展籃球比賽等文化體育活動外,鎮黨委政府還積極組織他們參加市、縣的體育比賽。陳輦村建設了燈光球場,村內的籃球比賽已經舉辦了18屆。2005年,陳輦村“民族團結杯”籃球邀請賽,吸引了周圍四個縣市的22個回族村莊和8個漢族村莊參加,比賽高峰期人數最多達到了5700人。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加強了回漢兩族群眾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兩族群眾通過了解、理解、尊重,加強了相互之間的感情溝通,增進了團結合作和友誼,增強了融洽和諧的感情,民族文化、民族風氣得到良好的弘揚,為穩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發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的素質,我縣采取多項措施,分層次、有針對性地對全縣少數民族群眾進行了教育。一是對少數民族干部的教育。把政策法規教育納入全縣少數民族干部培訓規劃中。先后舉辦了縣直干部、鄉鎮干部和村“兩委”成員等三個主體班次的教育,培訓各級干部500多人次,做到政策理論一起學、致富知識、治村之道一起講,工作方式、方法一塊教,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對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教育。通過在縣電視臺、《**縣資訊》等新聞媒體,開辟“道德與法制”、“法制天地”等專欄,錄制磁帶播放、送法下鄉、組織普法宣講團等方式全方位、立體化地進行教育。三是對少數民族青少年的教育。我縣高度重視民族教育事業,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對少數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為回族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目前縣委、縣府多方籌資對全縣的少數民族村莊的學校進行了維修和擴建,建立健全了教學設施。民族小學的建立和完善既改變了回族群眾中存在的“重商輕學”的現象,又激發了回族學生求學的愿望。近幾年來,回族小學為上一級院校輸送了大量合格的人才。全縣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受教育率達到了100%,平均每年有為少數不少的學生邁進大學的門檻,廣大回族群眾的整體素質正逐步得到提高。
四、發展民族經濟,促進民族和諧
大力發展民族經濟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基礎,也是維護少數民族穩定和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我們始終注重發展民族經濟,培植優勢產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一是制定出臺優惠政策。我縣制定出臺了關于發展民族經濟的優惠政策,鼓勵少數群眾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領辦、創辦民族企業,大力宣傳在發展民族經濟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二是優化少數民族的發展環境。針對少數村莊規模小、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現實,全縣先后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幫扶資金800余萬元,幫助200多戶新上了致富項目,并在村村通公路工作中,把民族村莊列為優先考慮對象,進行重點扶持,使全縣95%的少數民族村莊通上了柏油路,為民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三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加工業。養殖宰殺業是我縣回族群眾的傳統項目,近幾年來,我們采取創造環境、重點引導和強化服務等手段,畜牧養殖宰殺業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僅糜鎮就已培養養殖強村 25個,養殖大戶127個。2005年全縣新增宰殺、皮毛購銷戶26個,總戶達到180多個,年宰殺牛羊50萬頭(只),加工牛羊肉1.5萬噸,皮毛購銷突破200萬張。四是扶優培強,壯大民族企業。在縣委、縣府的大力支持下,民族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截止目前全縣已發展民族企業22家,涌現出了李躍勝、李健強、李東彪、金健鋒等一大批回族青年企業家,回族青年李躍勝創辦的銀海制油廠現已發展成為全縣的三大龍頭企業之一,梅鎮成為德州地區最大的皮毛肉食集散地,民族經濟在全縣民營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通過正確引導,目前已將廣大回族群眾的精力轉移到加快致富步伐上來,在回族群眾中形成了“比富裕、奔小康”的濃厚氛圍,越來越多的回族群眾加入到經濟發展大潮,全縣90%的回族勞力參與經濟經營,35%的在民營企業打工,同時,民營企業為兩族群眾提供廣泛的交流空間,兩族群眾以“工友”的身份和睦相處,構建了民族大團結的和諧局面。
五、創新工作機制,維護民族穩定
鑒于前幾年陽信事件的負面影響,我縣在維護民族穩定工作中進一步完善了“四大機制”,創建便民訴訟網絡,注重發揮民族協會作用,全面扭轉了工作局面,有效地推動了民族團結和民族穩定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四大工作機制”。二是創建便民訴訟網絡。為有效推進民族穩定,探索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方式方法,**縣人民法院在糜鎮陳輦村設立了便民訴訟網絡聯系點。聯系點輻射周圍8個村莊,像宅基、贍養、打架斗毆、經濟往來等糾紛等都由聯系點專人負責處理,調解不成的再和聯絡中心聯系,由法庭派人處理。陳輦聯絡點自建立以來,已接聽電話咨詢220余次,接待當事人80余人次,化解糾紛70多件。聯絡點的設立,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既將周圍回、漢兩族村群眾的矛盾和摩擦及時進行化解又減少了矛盾的產生,既擴大了法制宣傳、加強了法律知識教育,又方便了群眾,這個“設在家門口的法庭”贏得兩族群眾拍手稱贊,對平安民族村的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三是尊重少數民族傳統。縣委、縣府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每季度都召開一次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與阿訇及寺管會人員的見面會,及時提供幫助,協調解決問題。每逢回族群眾的傳統節日,都為回族干部安排一定的放假時間,轄區黨委、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帶著慰問品和慰問金,到各回族村莊和清真寺進行慰問。每逢各回族村莊有重大慶典活動或儀式,轄區黨委政府都安排專人參加。這兩年縣里又幫助陳輦、張寨等4個回族村莊對清真寺進行了整修,這些措施的實行,加深了政府與回族群眾的感情,有利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
總之,我縣在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維護民族穩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實際的需要和上級的要求還有一公平的差距,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強化措施,將民族團結、民族繁榮、民族穩定事業推向新水平。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 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工作匯報】相關文章:
加強水利建設促進社會穩定08-15
加快農村文化建設 促進社會和諧進步02-24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促進農村社會和諧08-15
以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08-15
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社會穩定觀和諧社會08-15
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社會穩定觀08-15
加強社會穩定工作 創造良好社會環境08-05
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與保障工作體會07-22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精心打造和諧新區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