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工會構建和諧社會勞動關系調研材料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這個決定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體現了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對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這個《決定》繼承、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決定》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對此,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體會,全面貫徹落實《決定》精神,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工會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勞動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勞動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人的心理是否和諧,家庭是否和諧,企業是否和諧,社會是否和諧。因此,沒有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企業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將難以實現。當前,結合實際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著力點在于著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企業所需,職工所望,工會職責所在。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職工是企業財富的創造者,是實現最大利潤的主要生產力。只有通過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才能充分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然而,對企業職工的思想工作、家庭矛盾、鄰里關系、生老病死等理順情緒的事情很難顧及。因此,很需要工會來協調理順。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勞動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于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協調勞動關系的機制不健全,造成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突出,一些職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這些矛盾和問題,從總體上講是勞動者與建設者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具有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和具體利益的相對差異性。但如不及時化解,將影響企業的發展。因此,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職工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同時,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是《工會法》賦予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工會履行維權職責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著力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構建和諧社會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改革發展的新時期,工會組織必須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來抓緊抓好,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二、我市各級工會組織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實踐與探索
近幾年來,我市各級工會在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理順情緒、溫暖人心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在履行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實施固本強基工程,鞏固和擴大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建立“黨建帶工建”長效機制,形成了黨政重視、部門配合、全社會齊抓的工會組建新格局。去年以來,全市新組建工會930家,新發展會員59525人。堅持一手抓組建,一手抓鞏固提高。在全省率先開展職工之家建設,涌現出一大批全國、全省模范職工之家,增強了基層工會活力。我市連續兩年被省總工會評為工會組建工作特等獎,今年又被評為工會組建工作優秀單位。有效地擴大了工會組織的覆蓋面,夯實了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是叫響做實“職工有困難找工會”、“農民工有困難找工會”,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這項活動在全省率先開展,深受黨政的好評和職工的歡迎。拓展了幫扶工作平臺。全市成立幫扶中心(站、點)1262個;志愿者服務隊163個,1247人;建立困難職工幫扶基金383個,籌集幫扶本金7471多萬元,形成了市、縣(市、區)、基層三級聯動幫扶網絡。深入開展送溫暖活動。去年以來,各級工會為困難職工提供生活、就業、醫療、法律、子女上學、工傷探視等方面的幫扶達30200人次,幫扶款項1853萬元。開展“一幫一”領導干部聯系困難戶的單位506個,聯系困難職工家庭4324戶。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市總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農民工維權服務中心,把農民工納入“送溫暖”對象,舉辦了“情暖外來工”迎春座談會、工會干部與農民工手拉手千人大型聯歡晚會、為農民工送去清涼飲料等形式多樣的關愛農民工活動。今年春節期間,全市慰問農民工6390戶,發放慰問金152萬元,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農民工的心坎上。積極聯合勞動保障、司法等部門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檢查和法律援助服務。去年以來,共受理農民工求助案件670宗,提供法律援助332宗,為農民工追回拖欠工資280多萬元,有效糾正侵害農民工權益的違法行為,預防各種矛盾和群體性事件發生。
三是加大維權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維權長效機制。加大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去年以來,全市建立職代會、廠務公開制度的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科教文衛事業單位2835家,建制率100%;非公企業建立職代會579家,建制率65%,推行廠務公開制度636家,建制率71%。有效地維護了職工的各項民主權利。加大集體合同的管理力度。目前,全市簽訂集體合同1608家,職工10.7萬人;簽訂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150份,覆蓋企業583家,職工4.4萬人;專項集體合同386份,覆蓋企業151家。加大源頭參與力度。通過召開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會議、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討論貫徹落實《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和《關于貫徹執行集體合同規定的意見》等法律法規,較好地從源頭上代表和反映職工群眾的訴求。加大勞動安全衛生監督檢查力度。全市有159家企業、3373個班組開展了“安康杯”競賽活動,參加職工57555人,推動企業創造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積極與安監、衛生等部門合作,開展勞動安全衛生監督檢查活動,積極參加職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四是把人民調解工作作為化解勞動關系矛盾的第一道防線,扎實推進。與司法局聯合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市企事業單位人民調解組織的意見》,并以市委辦、市府辦的名義轉發(茂辦發〔2006〕19號),召開了全市企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工作會議,總結推廣了一批典型經驗,推動了企事業單位人民調解組織的建立健全。目前,我市已建立企事業單位調解委員會172個,調解小組1341個,有兼職調解員1630人;調解各類民事糾紛1633宗,成功調解1565宗,調解成功率達到93%。化解了矛盾,凝聚了人心,維護了穩定。
五是積極開展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活動,增強職工自我維權意識。全市舉行學習宣傳《信訪條例》、《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報告會、專題座談會、輔導課120多場;送法上門電影、曲藝晚會140場;舉辦各種咨詢活動132場(次);張貼橫額、標語12350條;舉辦墻報、專欄2630期;印發宣傳資料10多萬份。同時還組織了2.5萬名女職工參加了全國女職工權益保障法律法規知識競賽,使職工群眾及時了解掌握法律知識,自我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并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自己的訴求。
三、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責任重大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經濟成份多元化和就業形式多樣化趨勢將更加明顯,各種社會利益關系調整的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勞動關系將日趨復雜化,勞動關系方面的新情況,新問題將更加突出。如用人單位拖欠工資、超時加班、不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工傷事故不賠付、工作環境惡劣、隨意解雇工人等違反《勞動法》的情況相當普遍。在國企改革中,因配套政策不到位,職工利益受侵害而發生的糾紛也很突出。集體上訪、罷工等群體事件逐年攀升。據有關方面統計,2003年以來,廣東省勞動保障違法和爭議案件,分別以年均20.9%和22.8%的速度遞增,案件量已經占了全國1/4;30人以上群體性事件的宗數和參與人數,分別以年均10.6%和22%的幅度增長。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個體私營和外資企業中,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勞動監管力量弱,工會組建率低,職工訴求渠道不暢等等。此外,還與一些單位的領導干部對勞資關系認識上出現偏差不無關系。存在著重“資”輕“勞”的思想,即重企業的合理利潤,輕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重招商引資,輕勞動管理,重企業生產經營,輕勞動者實際困難的幫扶。因此,工會在協調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推進企業和諧建設中責無旁貸,任重道遠。當前,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黨的第十六屆六中全會和省委省政府今年8月28日召開的全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會議精神,并結合工會工作實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大源頭參與力度。暢通人大、政協的參政議政渠道,充分發揮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會議的作用,切實代表和反映職工的訴求,從源頭上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二是建立完善維權機制。大力推行職代會、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制度;在建立企事業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同時,要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推動勞動爭議調解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筑牢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使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內部,消除在萌芽狀態,做到小事不出車間,大事不出工廠,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三是加強對勞動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配合行政有關部門,搞好勞動法規執行情況的檢查。監督國企改革要執行“三條準則”:凡改制、改革方案未經職代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的,不能實施;凡職工安置、經濟補償、社會保險接續等措施不落實的,不能實施;凡職工安置方案和社會保障辦法不明確、資金不落實的,不得進入破產程序。協助勞動保障部門加快完善勞動合同管理制度,提高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加強對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及履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機制,遏制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同時,積極收集反映職工對企業違犯勞動法規的意見,參與糾正侵犯職工合法權益行為的處理。四是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要做到“哪里有職工,那里就必須建工會”,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吸收到工會組織中來。叫響做實“職工有困難找工會”、“農民工有困難找工會”活動,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五是深入開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把深入開展創建活動擺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工作日程,加強與黨政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認真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把握工作原則,確定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標準,合力推進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當前特別是要推動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改制企業開展創建活動,力爭用三年時間,在全市大多數企業建立起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系。
【工會構建和諧社會勞動關系調研材料】相關文章:
構建和諧社會工會大有作為08-15
構建和諧社會 工會大有作為08-15
國有企業勞動關系隱憂與和諧勞動關系構建08-05
構建和諧社會08-13
構建和諧社會須完善社會關系調節機制08-15
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和諧社會08-15
企業工會工作調研材料08-12
構建和諧社會之我見08-16
怎樣構建和諧社會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