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工商局落實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決定的整改報告
市委督辦室:
2002年以來,我局把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點,出臺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6條公開承諾,從審批條件、投資主體、經營形式、規費收取、服務內容等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在全系統形成了“促民營發展,興工商事業”的濃烈氛圍,促進了我市個私經濟健康發展。全市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863戶,從業人員4957人,注冊資金4088萬元;新發展企業80戶,私營企業112戶。
一是不斷深化“優質服務”工程,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實行“三個一”服務模式,即一次咨詢導辦制、“一站式”服務承諾制、一次未辦成跟蹤制。堅持領導群眾一個樣、生人熟人一個樣、本地外地一個樣的“三個一樣”服務規范,最大限度地為企業和辦事群眾提供方便,做到“照前政策咨詢,照中注冊指導,照后跟蹤服務”。去年以來,我局先后為宜xxx灣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xx實業有限公司等13戶外地客商落戶xx提供了及時、高效登記服務,受到客商好評。同時,我局下放個體登記權限,進一步簡化登記程序,放寬了對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的限制,提高辦事效能。只要法律、行政法規未作禁止的人員,均可憑個人身份證或戶籍證明辦理營業執照,無須提交就業狀況證明。凡從事個體經營的,一律在屬地工商分局辦理登記,由基層分局以市局名義頒發營業執照。
二是著力“再就業”工程,進一步落實下崗職工、被征地農民優惠政策。對從事個體經營的幫扶對象實行“三優”措施,即優先安排場地、優先辦理證照、優惠經營費用。在各基層所(分局)設立再就業服務站,主動為下崗職工、被征地農民提供市場供求、經營技術、法律法規等方面信息咨詢,幫助他們解決經營中的困難,全面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優惠政策。至今年3月底止,我局共為1300名下崗職工辦理了個體、私營企業營業執照,動員個私大戶吸納下崗職工600余名,為下崗職工減免費用40余萬元;被征地農民已享受優惠政策232人,月免收金額17840元,已登記還未享受優惠政策的被征地農民有531人,月免收金額52300元。
三是積極實施“百家企業幫扶工程”,引導企業向優勢產業轉化。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上門走訪、簽訂幫扶協議書、現場解決問題等形式,對旅游開發、房地產綜合開發、電子科技、生物制藥等行業的10家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跟蹤服務,簽訂了幫扶協議。在幫扶xx工貿開發有限公司過程中,為使該公司的清江魚系列產品叫響品牌,幫助其組建了清江高壩洲庫區漁業開發公司,擴大了其對外投資規模,現在該公司已成為清江高壩洲庫區的龍頭企業,產品遠銷上海、韓國等地。同時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支持xx化工有限公司和xx制藥有限公司完成了股權結構調整,理順了企業產權結構,使其規范運作。
四是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入會實行自愿。個體工商戶辦照時,自愿申請入會。私營企業采取自愿入會,協商收取,會費在規定范圍內采取協商收取。
五是執法辦案推行預警制。除制假售假、惡意不正當競爭、欺詐消費者、傳銷等嚴重違法案件外,其它一般性違章違法行為,先預警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罰,處罰取下限。對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工商建議書》的形式提出整改建議,其建議內容包括:企業投資導向、內部管理機制、企業信用的提升、商標廣告戰略、客戶權益保護、資本運作以及違章違法行為的糾正或控制等各個方面,同時不定期編發《投資信息》,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參考或建議,從而服務區域經濟良性發展。我局在醫療機構專項整治中,對存在問題的20余家醫療機構發出了《預警通知書》和《工商建議書》,幫助其規范了經營行為。
六是專項檢查實行報批。各基層單位到市屬重點企業進行專項檢查,必須報經局長辦公會研究,報市督察中心批準后方可進行檢查,未經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到企業進行檢查。7月,我局對xx商城摩托車質量進行抽檢時,專門向市督察中心報告,經批準后,才開展檢查。
今年,我市民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入一個新的階段,給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的形勢,我局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圍繞登記便農、品牌興農、維權護農、訂單幫農四大主題,進一步優化服務舉措,創新服務形式,真心實意服務“三農”,確保農民利益不受侵犯,受到農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一、登記便農,構建優質服務平臺。
一是零距離登記服務。我局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三農企業在登記、驗照、換照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除公司外,登記、年檢(驗照)事宜全部由基層工商分局辦理,減少了農村群眾的辦事環節。基層工商分局與市局實現網絡互通,各項受理信息可以實時上傳,使群眾辦事基本上可以做到隨到隨辦,即時辦結,縮短了農村群眾的辦事時間。
二是放寬準入條件。對農產品加工制造企業在經營范圍、注冊資本審核、冠名核準等方面放寬限制,對經營良好的企業予以免檢;對種養殖戶新辦農林牧副漁產業企業當年予以收費減免,扶持農業產業化;對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生產企業,我局還采取了全程代理服務。截至目前,發展種養殖業、農副產品收購、加工業經營戶達120多戶,培育農村經紀人47人,免收登記費、管理費3000多元。
三是優化服務方式。為了方便農民經營戶辦理登記注冊手續,各分局將注冊窗口的辦事人員姓名、聯系方式對外進行公示,開通了非工作日服務熱線。今年3月,xx鱘業有限公司與德國一家公司簽訂魚子醬加工協議,因德國公司要求合作方的注冊資本達到5000萬元,該公司急需增加公司的注冊資本,公司董事長撥通了非工作日服務熱線。正在家休息的工商干部迅速趕到辦公室,僅用半天時間就幫助該公司順利辦好手續。
二、品牌興農,構建特色產品展示平臺。
我局面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形勢,積極倡導“品牌興農”戰略,大力培育農副產品品牌,提高農副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一是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全市農副產品商標注冊、使用和保護等方面情況,我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農副產品商標專項調查活動,面向農副產品銷售(加工)企業和廣大農民朋友,廣泛聽取對農副產品商標注冊、使用、保護以及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履行商標管理職能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引導農副產品銷售(加工)企業和農民樹立品牌意識,為其在商標注冊、變更、許可、轉讓、續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及時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注冊農字號商標,保護企業權益不受侵害。目前,共指導企業申報農產品商標12件。
二是實施農產品商標戰略。我局制定了《加強農產品商標注冊與地理標志保護推動品牌發展的工作方案》,將著重圍繞xx蜜桔、xx肉羊、xx茶等優勢品牌創建,將商標注冊領域向農副土特產品和特色產業、服務產業延伸,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有特色、有市場前景的農副產品商標,促進品牌農業的發展,擴大商標總量。在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關于實施商標戰略推動品牌發展的三年(2005-2007)規劃》。建立商標品牌聯系人制度、商標品牌信息通報制度、商標品牌推介制度等三項制度,開展品牌注冊、馳名(著名)商標爭創、商標使用管理、品牌宣傳、權利保護等工作。在全市現有的120件注冊商標中篩選出xx有限公司的“xx”牌白尖有機茶和xx茶莊的“xx”牌xx茶等5件有扶持潛力的注冊商標作為扶持對象,爭創全省第五屆“著名商標”。力爭三年內,我市的省著名商標達到8件以上。同時,確定發展前景廣闊的1-2件商標進行重點幫扶,力爭我市三年內實現全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5月12日,我局指導xx市柑桔協會、xx市無公害茶葉協會成功申報“xx蜜柑”、“xx茶”集體商標,建立使用上述商標的管理規范、標準和要求,擴大宜都柑桔和茶葉的知名度。xx開發有限公司在工商部門幫扶下,成功注冊“xx”牌商標,經過兩年的運作,其生產的系列產品2004年被中國質量檢驗協會評為“全國消費者質量放心滿意產品”,實現銷售收入300萬元。該商標經北京一家評估公司評估,價值達到80萬元。
三是積極保護涉農老品牌商標。2003年,xx市富鋅茶葉公司在辦理“xx”商標的續展寬展手續時發現,該商標在1999年末因沒有辦理商標續展寬展,被國家商標局強制注銷。凝聚幾代人的心血并享有盛譽的“xx”牌富鋅茶葉商標已被密切關注該商標價值的xx市茶葉公司注冊。為了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保護涉農老品牌商標的無形資產,該局在全面清理盤活閑置商標的同時,適時開展了搶救老品牌工作,動員購買改制企業的民營企業搶先申請注冊老品牌。通過工商局有效的指導,現已有改制后的xxx茶業有限公司重新申請注冊了“xx”字牌茶葉商標,4件已被強制注銷的涉農商標進行了重新申報。
三、維權護農,構建農村維權平臺。
一是完善農村打假維權投訴網絡。今年以來,我局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農村維權網絡,開展了“一會兩站”建設,即在鄉鎮建立消委會分會,在行政村建立12315維權站和農村消費者投訴站,把維權站點向農村延伸,全面推進農村維權進村組、進農戶、進田頭,讓農民投訴不出村,調解不出村,賠償不出村。 3月11日,x市消費者委員會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展了消委組織進鄉村活動,拉開了消委組織向農村延伸的序幕,首個鄉村消委組織在xx市xx鎮正式成立,9名有一定法律基礎知識、熱心公益事業的村組干部被聘為農村維權員。農村維權網絡建立以來,已受理農村消費者投訴216件,為農民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75.3萬元。
二是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加大了對農資市場及農資經營戶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坑農害農行為,切實維護農民利益。近三個月已檢查各類農資經營戶125家,查處擅自經營農資的違法個體業主4戶,依法立案查處7戶,查封假冒磷肥90余噸,收繳過期變質農藥243瓶,價值達20余萬元。
三是開展農村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加大了對鄉鎮農貿市場、農村小店、小超市的重點商品和重點行業的整治力度,確保村民消費安全。先后對調味品、夏季飲料、小副食、奶粉等商品進行抽檢,查處違法制售食品案件24件,查扣過期變質調味品1015袋,飲料399瓶,粉絲140公斤,奶粉29袋,火腿腸157根,大米7袋,其他副食品2935袋。
四、訂單幫農,構建合同監管平臺。
一是指導訂單簽訂。我局將訂單農業納入日常監管的范圍,為訂單雙方提供《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咨詢培訓,加強對合同條款的指導,幫助審查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引導買賣雙方簽訂規范合同,實行訂單產前、產中、產后跟蹤監管,在指導簽訂“農業訂單”中立足五抓:即抓龍頭企業、抓基地大戶、抓合同簽訂、抓訂單履約、抓爭議調解,協調解決合同糾紛,切實注重保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二是審查訂單內容。我局對全市42家柑桔加工企業和128家茶葉加工企業簽訂的訂單進行備案,要求各涉農企業簽訂訂單時必須將《合同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條款具體明確地列入訂單,涉農產品經營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簽訂訂單時,除合同雙方簽字外,當地政府或村級組織必須簽署意見。同時,訂單中嚴格詳細地寫明價格變動、市場變化時的處理解決條款及發生糾紛的爭議解決途徑,確保簽約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對等;
三是推行示范訂單使用。該局在茶葉、柑桔、生豬養殖等重點行業中推行示范“農業訂單”。按照龍頭企業+經紀人+農戶+農業訂單的模式,推廣使用示范“農業訂單”,并立足于服務,加強合同法律意識的宣傳和規范簽約行為的指導,積極并及時協調和調解簽約當事人的矛盾或糾紛。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涉農企業和農產品大戶“農業訂單”事前、前中、事后的監管和服務機制,探索出一條監管“農業訂單”、指導和規范“訂單農業”健康發展的新路子。去年以來,該局指導簽訂農業訂單4320份,合同金額2234.7萬元,已履約3210余份,金額2000多萬元,全市經濟作物實行合同種植的面積近300萬畝,水產品養殖業由年初的31戶發展到94戶,年產鮰魚1500噸、鱘魚1200噸,產值達3000余萬元。
我局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認真履行政務承諾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03年至今,我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十制并舉,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實施三大服務工程,助動經濟發展”、“構建四大平臺,服務三農發展”等舉措先后被市委督辦室以督辦通報的形式刊發,“構建四大平臺,服務三農發展”的做法還得到了書記的批示。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市局機關明察暗訪和群眾的意見來看,仍有個別單位和少數工作人員執行承諾的態度不堅決,對六項承諾的內容沒有認真兌現;個別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方法簡單,對政策法規宣傳不夠。對此,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市工商局落實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決定的整改報告】相關文章: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標語08-23
關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調研報告08-12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調研思考08-12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情況匯報08-24
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08-15
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08-12
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08-06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總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