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某市扶持農村衛生和鄉鎮衛生院建設情況匯報
農村衛生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保障廣大農民健康,保護農業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大事。近年來,我市認真實施發展農村衛生“三大工程”,農村衛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村衛生基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和鞏固。[范文先生網文章-http://www.wmxz.cn 找范文,到范文先生網]一、實施“衛生網絡”工程,構筑和諧農村衛生大堤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衛生有了顯著改善,但是,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村衛生體系還很薄弱,農村三級衛生網絡不全,農村衛生站網底凋零,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落后,縣級衛生機構職能弱化,農村衛生基礎地位不強。為改變這一現狀,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以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實施以農村三級衛生網絡建設為主的“衛生網絡”工程。兩年來,籌集衛生建設經費近15億元,新建改建工作用房26萬平方米,在建工作用房22萬平方米,裝備大型醫療設備286臺(套)。
(一)強化職能。完善農村衛生網絡建設之要,重在政府。惠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衛生工作,將加強我市農村三級衛生網絡建設作為政府的基本職能,明確建設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經費保障機制。2003年,市委、市政府即把加強農村衛生網絡建設列入《八項民心工程》。2004年,市委、市政府又出臺了《加強農村衛生工作實施意見》,這是我市建市以來首個關于農村衛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我市農村衛生工作作了明確的政策宣示。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確保工作目標的落實,早在我市《八項民心工程》實施之初,市委、市政府即建立了工作責任制,明確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2005年,市政府又將主要工作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印發全市執行,“衛生網絡”建設工程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被列入責任考核范圍。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農村衛生網絡建設。2003年,市政府主要領導上任伊始,即首次在市衛生局召開市政府衛生工作現場辦公會,并連續兩年出席全市衛生工作會議,2005年8月,又主持召開市長辦公會議,專題研究加快衛生重點項目和完善農村衛生網絡建設事宜。各縣(區)政府也紛紛召開了衛生工作現場辦公會,對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進行全面貫徹落實。
由于領導重視、認識到位,我市形成了加快推進農村衛生工作的良好政務氛圍和思想輿論基礎。
(二)廣籌經費。完善農村衛生網絡建設之要,重在經費。為籌集更多的建設資金,我們廣開渠道:一是落實政府投入機制。一方面,我們積極爭取省加大對我市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地方各級政府也加大了補助力度,從2004年起,市政府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每年安排300萬元衛生院改建專項引導資金,補助疾控體系建設經費4000萬元(其中縣級疾控中心建設經費600萬元),補助市中心人民醫院建設經費5300萬元,各縣(區)也相應加大了經費投入。據統計,兩年來,政府投入的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經費達3.9億元,大大地改善了我市農村衛生面貌。二是強化自籌機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各級衛生機構在有限的業務收入中擠出建設資金。如博羅縣長寧中心衛生院自籌500萬元興建新的住院和門診大樓、添置必備醫療設備,院容院貌煥然一新,技術水平也躍上新臺階,真正發揮了中心衛生院的輻射帶動作用。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縣和惠東縣人民醫院則由政府提供貼息方式向銀行分別貸款2億元、5000萬元和3000萬元興建住院大樓。兩年來,我市自籌衛生建設經費達6.45億元,為我市農村衛生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三是利用市場機制。根據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積極引進各種不同所有制資本進入衛生領域,做大做強衛生產業,至目前,我們設置了11家民營醫院,其中惠州協和醫院投入4多億元。此外,我們開展了捐贈活動,惠東縣一位熱心公益的老板捐款2500萬元興建了縣醫院門診大樓,惠城區的臺商捐贈50多萬元用于裝備鄉鎮衛生院救護車。對我市農村衛生建設作了有益的補充。
(三)分類指導。完善農村衛生網絡建設之要,重在指導。我們對不同的類型施予不同形式的指導:一是做強龍頭。嚴格按省標準建設縣級疾控中心和醫療救治體系,市衛生局還與各縣(區)政府簽定責任書,目前,各項建設進展良好,今年可全部完成建設。同時,完成了衛生監督體系改革,全市衛生監督員定編176人(其中市衛生監督所97人),全部依照公務員管理,為全省衛生監督力量較強的市。二是激活樞紐。對全市15間中心鎮衛生院按二級醫院標準分三年進行改建,以進一步發揮其帶動和輻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將衛生院改建專項經費主要用于山區薄弱衛生院建設,堅持雪中送炭、力避錦上添花。從而使我市衛生院建設協調、均衡地發展。三是夯實網底。市委、市政府已決定用三年的時間對全市551間農村衛生站,按每間衛生站100平方米標準進行改建,并由財政按每間8萬元標準對全市284間未設衛生站的行政村進行建設補助,其他衛生站也將給予定額補助,同時將全市1039個村衛生站的村醫納入村干部序列管理,由市財政每年投入630萬元,對每位村醫每月給予450元至600元的補助。預計不久的將來,我市農村衛生站將更加基強體固。
二、實施“人才興衛”工程,鞏固和諧農村衛生基礎
針對我市農村衛生人才匱乏、結構不合理等落后局面,從2005年起,我們實施了“人才興衛”工程,制定了用三年的時間培養和引進博士生10名、碩士生100名和本科生1000名的目標。為如期達標,我們力行“三改”,全面推進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一)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之要,重在改革。一是建立競爭上崗制。2003年底,我們在全市統一開展了衛生事業單位中層領導職位競爭上崗,博羅縣和龍門縣對衛生院長實行全員競爭上崗,不拘一格用人材,一大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被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博羅縣有6名衛生院長沒能上崗也愉快接受了新的安排,中層領導干部和衛生院院長大專以上學歷由競崗前的69.7%和52.8%分別上升到競崗后的83.9%和91.2%。二是建立聘任制。對競爭上崗和新入職干部職工實行全員聘任制,并試行人事代理制,打破“鐵飯碗”、“終身制”,增強了危機意識,初步形成了百舸爭流的工作局面。三是建立考錄制。對新進衛技人員實行凡進必考制,以保證新進人員質量和堵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僅2005年,通過考錄制的衛技人員有160人,素質明顯提升。四是建立激勵機制。為鼓勵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安心于基層,2005年7月,惠州市政府決定對山區衛生院具有大專、本科(或中級職稱)和副高以上職稱的技術骨干實行崗位補貼,每人每月分別給予300元、500元和800元的補助。山區龍門縣在財政緊拙的情況下,每年安排50萬元作為引進人才、提高衛技人員待遇經費。市皮防所則對引進的研究生贈送一套100平方米以上的新房,兩年來,吸引了4名研究生落戶。
改革喚發新生,博羅縣九潭衛生院院長競爭上崗后,銳意進取,把一個頻臨破產的衛生院建設成可與二級醫院媲美的綜合衛生院。
(二)改變管理模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之要,重在管理。一是推行學歷教育與在職培訓并重。我們與廣東醫學院、汕大醫學院、江西醫學院等省內、外高等院校共建教學培訓基地,兩年來,全市共有665名醫務人員參加大專以上學歷教育,其中在職碩士研究生學習138名、本科培訓268名。此外,我們還利用惠州衛校這一平臺為全市563名鄉村醫生進行中職學歷教育。與此同時,加強了繼續教育工作,兩年來共有7000多名農村衛技人員接受了培訓,受訓率達88%。為鼓勵基層衛技人員進修,我們還規定,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到上級機構培訓減免費用。二是推行引進與掛職下派相結合。隨著惠州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受惠于良好的人文環境,惠州人才的“洼地效應”正在顯現,面對機遇在握,兩年來,我們延攬了292名本科或中級職稱以上專業人員為我所用,并引導他們扎根農村地區,如惠東縣以保證待遇的形式引進了72名本科生充實到衛生院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時,為推進農村衛生事業的均衡協調發展,對長期打不開工作局面、死水微瀾的單位,我們加大了干部調整力度,兩年來,從各縣(區)直醫療衛生單位中選拔了近30名作風好、懂業務、善管理、事業心強并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業務骨干下派到衛生院任職或掛職院長,衛生院活力馬上顯現。干部調整既強化了衛生行政部門的宏觀調控能力,促進了班子建設,又推進了事業的發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管理催生活力,惠東縣吉隆衛生院通過加強管理、堵塞漏洞,在不增加病人負擔的前提下,業務收入從2004年的1800萬元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2000多萬元。
(三)改進工作作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之要,重在作風。一是通過創新載體轉變作風。在提出創建文明行業“三三六六方略”和出臺《惠州市衛生系統行風整治措施十六條》及實施“四心、五滿意、六個一”制度的基礎上,2004年開展了“百日優質服務競賽”和“百日衛生服務進社區”活動,近期又推出了以創建“五型一先”,即“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廉潔型、和諧型”和“先進性”為主題的作風建設新模式。形式反映了內涵,從2005年全市衛生系統“五十佳”醫務工作者的評選結果看,90%以上是農村衛生工作者或有農村工作經歷。二是通過深入基層鞏固作風。加大了“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力度,組織廣大醫務人員到基層、到一線去體察民情、感受疾苦。兩年來,組織了300多名城市醫務人員晉升職稱前到衛生院工作1年,安排了14間縣級以上醫院對口幫扶17間貧困衛生院,認真開展了“黨員下鄉義診”、“巡回醫療”、“衛生下鄉”等活動,派出下鄉醫療隊512支、醫務人員12000人次,送藥價值177.4萬元,診治農民53.5萬人次。蕩滌了醫務人員心靈,提升了服務意識。
作風帶來顯效,市衛生局被省委、省政府評為2003年度“文明單位”,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04-2005年度“文明單位”。
三、實施“農民健康”工程,提高和諧農村衛生水平
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能力,是農村衛生工作的歸宿。近年來,我們以實施“農民健康”工程為載體,大力推進各項農村衛生業務工作,常謀興利除弊之策,農民健康水平有了新提高,居民期望壽命提高到74.94歲,高于全國和全省水平。
(一)致力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之要,重在保障。我們把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農民最重要健康保障措施之一,通過建立“政府主導、縣(區)統籌、多方籌資、宣傳發動、規范管理和服務保障”等“六大機制”,推動了我市合作醫療的健康發展。市級對每參合農民的補助從2004年5元提高到2005年的7元,再到2006年擬提高到10元,三年分別安排450萬元、850萬元和1400多萬元市級引導基金,覆蓋率從2004年的46.1%躍升到2005年的61.6%,2006年將達75%以上。建立合作醫療制度以來,我市共有3.6萬參合農民享受到了住院報銷,報銷費用3800多萬元,救助785人,發放救助金159萬元。2005年9月,又啟動了為期3個月的“惠州市百萬參合農民免費體檢活動”,共檢農民63.2萬人,占應檢人數的62%,發現需住院治療農民2336人,送藥10.1萬元。
(二)致力解決群眾“看病貴”。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之要,重在減負。“看病貴”是困擾廣大人民群眾的難點問題,農民有病看不起屢見不鮮。2005年3月,經深入調研,我局正式出臺了《關于控制醫療費用增長,減輕病人負擔的若干意見》。規定醫療機構業務收入和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不得超過規定比例,實行業務收入和藥品收入總量控制,凡醫療費用高于全省同等同類醫院平均水平的,其醫療費用一律實行零增長;禁止經濟指標與獎金直接掛鉤,嚴懲收受藥品回扣和開單提成,對處方實行最高限價制度;完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建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公示制度,定期進行內部通報和在媒體公布醫療機構醫藥費用情況;對全市9間縣級以上醫院實行輔助檢查結果認同制度等十項措施。通過采取標本兼治的措施,我市醫療費用過快上漲的勢頭受到了遏制:2005年上半年全市每門診人次費用、出院病人平均住院費用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元、114元,下降幅度達20.75%和2.95%,占我市醫療業務收入大頭的市中心人民醫院在門診和住院人數比上年增加16%的情況下,業務收入只增長了8%,患者醫藥費用明顯降低。此項工作受到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華元同志的好評。
(三)致力推進預防保健。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之要,重在預防。多年來,我們把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貫穿于農村衛生工作之始終:一是疾病控制工作取得新進展。消滅了絲蟲病、基本消滅麻風病、穩定控制人間布氏病、連續11年無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質炎。開展結核控制工作以來,共有8.5萬名可疑患者接受了免費體檢,免費治療結核病農民1.5萬人。防止了SARS向農村擴散,幾年來無霍亂疫情。衛生院規范化門診建設如期推進,農村兒童計免接種率達95%以上。全市農村飲用清潔水普及率達98.7%、自來水普及率達72%、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7%。二是衛生監督工作有了新發展。在小金口、水口、陳江、石灣等中心城鎮設立了衛生監督分所,并準備在其他中心鎮和經濟發達的鄉鎮設立衛生監督分所,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兩年來,組織了多項大規模的食品衛生和打擊非法行醫專項整治行動,依法取締無證經營飲食攤檔和地下食品加工窩點71個,沒收和封存各種偽劣及“三無”食品262噸,取締無證診所626間,沒收藥品1498箱、醫療器械638件,提高了農村衛生安全保障。三是婦幼保健工作得到新拓展。完成了鄉鎮衛生院產科建設,農村住院分娩率達95%,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以上是我市近年來扶持農村衛生和鄉鎮衛生院建設簡要匯報。雖然我市農村衛生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與省的要求和與先進兄弟市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將緊緊抓住中央和省高度重視農村衛生工作之契機,全面貫徹這次全省衛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扎實地推進我市農村衛生工作全面發展。
【某市扶持農村衛生和鄉鎮衛生院建設情況匯報】相關文章:
鄉鎮項目建設情況匯報材料08-24
鄉鎮機關效能建設情況匯報08-12
鄉鎮廉政建設情況匯報材料08-16
鄉鎮民政所建設情況匯報08-24
鄉鎮開展機關效能建設情況匯報08-12
市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情況匯報08-12
鄉鎮司法所建設工作情況匯報08-12
鄉鎮黨委班子建設情況匯報材料08-16
鄉鎮新農村建設工作情況匯報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