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調研報告>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3-02-24 14:32:36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我們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總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結合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粗淺地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只有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指導、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擴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設施蔬菜、優質瘦肉型豬、奶牛養殖“三種兩養”五大特色農業基地,大棚西瓜、設施蔬菜、地膜花生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6萬畝和15萬畝,奶牛、生豬常年存欄量分別達到3萬頭和38萬頭,被評為“xx大棚西瓜之鄉”、“xx花生之鄉”和“國家食品工業基地縣”。扶持發展了xx、xx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進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項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2005年,全市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8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1%。指導建立了西瓜、生豬等48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了5000多人的農村經紀人隊伍,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的流通能力,使農民在流通環節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農村非農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了xx板材、xx石雕、xx電熱毯等8個各具特色的鄉鎮工業小區,引導現有和新建企業向小區集中發展,靠產業聚集擴大規模,增強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拉動農民增收。規劃建設了107國道和xx、xx公路兩側經濟隆起帶,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農民沿路投資置業,開店辦廠,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營經濟的熱潮。采取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租賃承包等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后勁。同時,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非農收入。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72元,同比增長9.2%。
       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
       我們把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切入點,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加大農村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等文化陣地建設力度,為農民茶余飯后、農閑時間讀書、看報,學知識、學科技創造條件。充分利用農村“兩室”,鄉鎮成人學校等教育資源,定期舉辦先進適用技術、法律法規等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技水平。深入開展“公民道德進萬家”活動,堅持不懈地對農民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農民知榮辱、明是非、樹立現代文明新風。引導農民成立鼓樂隊、秧歌隊、戲曲班等業余文化小組,經常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寓教于樂,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化品位。指導各村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增強了廣大農民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會等群眾組織,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農村封建迷信、賭博和紅白事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一對好婆媳”、“友好鄰居”等評選活動,樹立、宣傳文明進步典型,在全市營造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風尚,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志。只有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才能彰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魅力
       近年來,我們以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為契機,深入實施農村“三化二建一改”工程(道路硬化、庭院凈化、村莊綠化,建規模養殖小區、建沼氣池,改廁),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在硬化方面,采取“一爭、二拿、三出”的形式,積極籌措建設資金。“一爭”,即抓住國家和省市加大對農業項目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時機,主動出擊,積極爭引項目和資金;“二拿”,即市、鄉兩級財政分別拿出部分創建獎勵資金。2004年以來,我市財政每年拿出幾百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緩解資金瓶頸制約;“三出”,即村集體帶頭出一點,工商企業主動出一點,農民群眾自愿出一點。目前,我市已經圓滿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目標,村級主要道路基本達到了硬化標準。在凈化上,堅持標本兼治、雙管齊下,做到“一整治、二清掃、三保證”。一整治,即環境集中整治;“二清掃”,即組織清掃隊定期定時清掃;“三保證”,即與每戶簽定責任狀,讓其保證不亂倒垃圾、不亂堆柴草、不亂潑臟水。在綠化上,積極實施“一網三綠”工程,“一網”,即田間林網。“三綠”,即房前屋后庭院綠、主干街道兩側綠、活動場所重點綠。今年,全市完成田間林網植樹10萬棵,村莊綠化7萬棵,綠化荒灘1萬畝。加快“兩建、一改、一設”步伐。“兩建”,即建規模養殖小區,實行畜禽集中飼養,根除畜禽亂跑現象;建沼氣池,采取財政補貼、干部示范帶頭等方式,引導農民建設沼氣池,全市沼氣池數量已突破1萬個。“一改”,即改廁,建設三段式沖水廁所,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一設”,即設立垃圾填埋場,從根本上解決了村內垃圾亂堆亂放和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目前,我市農民群眾生活在清新、整潔、舒適優美的環境中,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農村黨組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領導和實踐者。只有不斷加強農村“雙基”建設,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我們按照“一制三化”要求,深入開展“滾動升級聯創”活動,鞏固先進,轉化后進,提升中間,整體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水平。大力實施“五大工程”,開展“四培三帶”活動,提高“兩委”干部綜合能力和素質。今年以來,我們以農村“兩委”班子換屆為契機,以打造“雙強一高”(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管理村內事務水平高)農村新班子為目的,按照“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原則,通過民主推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方式,把一批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好的年輕黨員干部推選到了村級領導崗位,為農村基層組織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分期分批對新任農村“兩委”干部進行了政治理論、市場經濟和農村法律法規等知識培訓,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以及依法處理村內事務、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和本領。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方面,我們健全完善了《農村村務工作規范化運作實施細則》、“一事一議”和村級財務委托代理等制度,進一步規范村級事務決策程序和“兩委”干部行為,提高了農村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深化村務公開工作,將公開欄目由12項增加到15項,村務公開率達到100%,群眾滿意率達到96%以上,連續三年被評為“xx省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先進縣(市)”。實行了民主議政日、民主評議村干部等制度,采取述職評議、個別談話、征求意見等方式,定期對農村干部進行考核評議,通過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監督,激發了農村干部干事創業、團結帶領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
       經過認真實踐和積極探索,我市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四難”:
       一是整體提升農民素質難。我市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綜合素質總體上很低,他們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較差,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一些落后的價值觀念、鄉風民俗、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在農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徹底改變農民的落后行為習慣,把農民培育成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二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難。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沖銷了農民部分收益;隨著農業稅的免除,財政繼續投入大量資金支持農民增收困難;受國際市場糧價波動影響,靠糧價上漲拉動農民增收難度加大;部分農村還沒有形成具有一定支撐作用的支柱產業,二三產業比重較小,農村經濟發展后續力量不足。
       三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我市現有農村基礎設施部分因為建設標準低、年久失修已經無法正常使用,改建新建的資金缺口比較大。盡管各級逐年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但這些資金還遠不能滿足建設的需要。特別是全面取消農業稅后,農村集體收入來源嚴重不足,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有的甚至債務沉重,導致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緊缺。
       四是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難。農村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相對滯后,發展水平普遍較低,“看病難”、“上學難”、社會保障水平低的問題較為突出,“因病致貧”、“因學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受資金、人才、文化設施等條件局限,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由于經濟、待遇、住房等條件比較差,農村對高技能人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不強,急需各級各類人才的智力支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突出薄弱環節,下大力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1、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方式,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力度,重點提高農民對先進種養管理、農產品加工等新知識、新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熟悉程度,使更多的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綜合素質,拓寬致富渠道。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教育引導農民遵紀守法,崇尚科學,移風易俗,改傳統陋習,樹文明新風。
       2、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立足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兩個基點,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經濟格局。以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為切入點,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附加值。扶持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新建改建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拓寬農民增收空間。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采取“爭、引、幫、捐”等方式,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大力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加大鄉村路網建設力度,有計劃、有步驟的改建擴建鄉村道路,搞好日常管護,延長鄉村道路使用壽命。繼續抓好農村電網改造,保障農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加快“有線電視光纖入戶”工程,提高有線電視普及率。
       4、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認真落實財政支農“三個高于”要求,最大限度地把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納入公共財政支出范圍,確保各項社會事業所需資金穩定增長。進一步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落實“兩免一補”等政策,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促進農村教育健康發展。加強以鄉鎮衛生院改造為重點的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定期開展醫療衛生下鄉活動,有效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活動載體,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更多地享受公共財政的陽光和改革發展的成果。
       

    【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相關文章:

    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08-12

    淺談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08-16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考08-13

    “××經驗”對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啟示08-12

    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建議08-16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需要“換位”思考08-12

    對我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08-15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12

    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調查與思考08-1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在线观看AV网站麻豆 | 亚洲百合片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视频 | 熟女偷拍中文字幕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手机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二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