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增加山區農民收入 建設*縣新農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縣委十屆六次全會也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要取得新突破。因此,必須根據新階段、新形勢的新要求,結合玉龍實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困難
“十五”期間,縣委、政府堅持把農業農村工作作為全縣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貧困人口比重增加,農村貧困面大,農業基礎條件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下;二是縣級財政收支形勢嚴峻,農民增收困難,城鄉差距擴大;三是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任務艱巨,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的帶動十分有限,農業發展資金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科技隊伍素質有待加強;四是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如何采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貧困山區農民的收入,已經成為玉龍發展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貧困山區農民增收難的主要原因
玉龍縣是一個以山區、半山區為主的農業大縣,“三農”問題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地理條件、可有效利用資源相對匱乏和廣大農村群眾整體素質還較低等因素的制約,貧困山區農民增收困難,是長期以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一是受地理條件及人口因素限制。玉龍縣貧困山區普遍處于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山區農民的田地絕大部分為坡耕地,沒有得到改良,農田澆灌十分困難。同時,這些山區旱、澇、風、冰雹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御災能力弱,很大程度上還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況。另外,貧困山區教育文化和科技落后,勞動者素質低下,人才短缺,農業生產科技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產投入,生產經營模式落后,大大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二是對現有特色資源利用不足。玉龍縣地處“三江并流”和漢、藏、白、納西文化的交匯之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蘊涵,獨特的人文、地理等旅游資源潛力十分巨大,有著很大的發展和開發空間及優勢。但目前玉龍縣總體來說還只是一個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特色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程度還較低。三是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當今市場上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及規模已成為其在市場上占有力和競爭力的決定因素,而我縣的農產品發展規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要想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必須在特色、優質、高效上狠下工夫。
三、促進貧困山區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一是穩定和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保護和調動貧困山區農民的積極性。玉龍縣95%是山區,9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因此,要把全面貫徹落實和穩定黨的農村工作政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來抓,努力把政策落到實處,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支持“自愿、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和規范農產品市場,重視農產品營銷,發展各種形式的流通組織,不斷優化農產品流通環境,搞活農產品流通,建立和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是加大貧困山區扶貧力度,繼續推進開發式扶貧。要做到領導到位、認識到位、措施到位、科技到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扶貧投入,進一步加大小額信貸開發式扶貧的工作力度。同時,繼續抓好科教扶貧、文衛扶貧、計生扶貧等工作,全面提高貧困地區廣大群眾的整體素質。要繼續加強貧困山區的基礎教育工作,進一步提高山區人民的文化素質,轉變傳統觀念。必須要加大對貧困山區的教育投入,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教師的待遇上給予一定的照顧。同時,在貧困山區要加大對教育的宣傳力度,努力改變老百姓“讀書無用”的老觀念,動員全社會都來關心貧困山區的教育。
三是大力加強農村小城鎮建設,促進貧困山區經濟發展。以鄉鎮為依托,以集貿市場建設為基礎和重點,把有條件的鄉鎮建成一個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鎮,全面改善山區投資和發展環境。如玉龍縣西部的黎明、塔城和東部的寶山、大具等鄉鎮,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投資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以吸引更多的開發投資商。
四是充分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延長農業經濟鏈條,構建現代農業新體系。認真研究農業產業的合理化布局,努力探索適宜高寒山區的農產業開發項目,做到分類指導,并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結構創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積極發展貧困山區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建設生物資源創新基地,在山區大力發展花卉、山崳菜、青梅、魔芋等產業并在鞏固、完善、創新、提高上去下功夫。
五是加強科普工作,以市場為導向,努力發展高效農特優產品。農科部門要切實改變以往農業科普工作中存在的老套、漂浮的問題,主動把科技送到鄉村,送到田間地頭。要正確引導農民從傳統種植、養殖中解脫出來,真正走向現代農業的路子。要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引進適宜山區種植或養殖,市場銷路和經濟效益較好的新品種,推廣豐產、優質新技術;加強對貧困山區農民的技術培訓,增加貧困山區勞務輸出。
六是大力發展貧困山區民族文化。結合旅游業發展,大力挖掘宣傳推介民族文化,在有條件的地方開發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如玉龍縣西部山區農民的民間刺繡,白族群眾精湛的木雕工藝等,都是一些無形的資產和財富,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將成為增加貧困山區農民收入的又一新途徑。
【增加山區農民收入 建設*縣新農村】相關文章:
新農村建設中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思考08-16
新農村建設中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思考08-15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08-16
增加農民收入研究08-06
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考08-12
對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考08-15
縣新農村建設匯報材料08-12
縣繪就新農村建設藍圖08-12
縣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