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畜牧業挑起農村經濟發展和增收的大梁
關于加快我市畜牧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市畜牧局 山舞水吟
《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指出,“大力發展畜牧業,建設優質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提高畜牧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畜牧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市畜牧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農業結構調整中規模較大、產業結構完整、促農增收明顯的產業,市委、市政府也將“畜牧富民”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工作思路。但是,畜牧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影響著進一步發展。現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我市畜牧業發展處于歷史上最好水平
(一)畜牧業總量不斷擴張,畜牧業在大農業中的比重逐年提高。2003年全市肉、蛋、奶總產分別達到3.1萬噸、1.2萬噸、600噸,人均占有量分別達到96.4公斤、37.5公斤、1.87公斤,除奶類與市人均占有量大體持平外,其它都高于省、市人均占有量。今年前8個月,全市肉蛋奶總產分別達到2.4萬噸、1萬噸、660噸,同比分別增長14.3%、6.2%、65%。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56%,居全省第17位,進入全省畜牧業發展先進縣市行列。
(二)畜牧業向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市已形成了四大特色養殖區。即:以棗林、八臺、尹集、廟街為主的生豬養殖區;以尚店、楊莊為主的牛羊養殖區;以棗林、八臺、尹集、鐵山為主的肉雞養殖區;以楊莊、武功為主的奶牛養殖區。特色養殖區畜禽飼養量占全市各類畜禽飼養總量的50%以上,有的達到80%以上。全市存欄千頭以上的豬場10個,存欄萬只以上的雞場8個,存欄千只以上的雞場1500個,有各類專業村20余個,建有各類養殖小區10個,其中有3個被列為標準化養殖小區。優質畜產品比重不斷提高,有兩家生產、加工企業被評為“無公害畜產品生產企業”。
(三)畜牧業生產服務組織建設不斷加強,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全市建成了牛羊交易市場2個,仔豬交易市場5個;成立畜禽養殖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2個,發展畜牧產品經紀人1000余名;培育壯大生豬龍頭企業2個,肉鴿龍頭企業1個,肉牛龍頭企業1個,發展壯大畜產品加工企業2家,為全市畜牧業發展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全市有家畜繁育改良站點26個,飼料生產廠家1個,飼料經銷戶140個,獸藥經營點20個。有市級畜牧服務機構2個,鄉鎮畜牧獸醫站8個,村級個體獸醫100余名,市、鄉、村三級畜牧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二、當前畜牧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市的畜牧業依然是一個比較脆弱的產業。畜牧業生產水平還不高,承受市場沖擊的能力非常有限,受市場的價格波動影響比較大,發展很不穩定。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隨著國內外市場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畜牧業受市場影響日益加深,我市畜牧業面臨的市場適應性挑戰仍不令人樂觀。
(二)鄉級畜牧站瀕臨癱瘓,開展工作舉步維艱。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鄉鎮畜牧獸醫站存在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有的鄉鎮甚至取消了畜牧站。鄉站人員工資低,有時還得不到落實,生活無保障;許多鄉站出現人員斷檔現象,雖然有防疫計劃,但沒有人員去落實。目前鄉站共有人員50人,其中已退休人員20人,到退休年齡的6人,掛名不干實際工作的7人,實際工作人員只有17人,這17人中又有8人是專職檢疫人員,全市鄉站只有專業技術人員1人。鄉站自1987年下放到鄉管以來,十多年來沒有招進一個專業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嚴重缺少,無法承擔防疫、檢疫和技術服務等工作。由于鄉站幾乎處在癱瘓狀態,導致畜牧工作鏈條在鄉鎮環節銜接無力甚至斷鏈,開展工作舉步維艱。
(三)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還不夠高。華懋雙匯和南方肉聯廠是畜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但這兩家企業的生產能力、帶動能力并沒有充分挖掘。產品缺乏精深加工,銷路窄,市場占有率低。市場信息不靈,產銷的組織化程度低,市場風險大,使單個農戶處于十分不利的位置,致使“生產―加工-銷售”產業化經營體系不能有序地銜接。
(四)畜禽優良品種引進推廣的力度還不夠大。經過努力,我市豬雞的優種率得到了大幅提高,達到90%和93%。但牛羊的優種率還不太高,只有75%和70%,群眾對牛羊品種改良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高,這也是我市牛羊畜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畜牧業標準化生產程度較低。我市的養殖設施大多比較落后,機械化操作幾乎沒有。防疫程序標準、用藥標準、飼料生產標準、畜產品質量標準還是各自為政,沒有統一。
三、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措施
當前,我市畜牧業同全省一樣,已進入了重要的轉折時期,在確保畜牧總量不斷增長的前提下,畜牧業面臨的中心任務是如何提高整體水平和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我們一定要增強緊迫感,抓住關鍵問題,實現畜牧業新的跨越,讓畜牧業挑起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大梁。
(一)強力實施“抓區帶戶”,促進畜牧總量增長,壯大畜牧產業。一家一戶小規模散養的傳統生產模式,吸收先進科技的能力十分有限,且信息閉塞,難以走向市場和取得好的效益。而規范化飼養小區可以集科學技術、信息技術、先進生產工藝、現代管理于一身,能顯著提高生產水平。同時有利于產品形成批量優勢,提高養殖戶的市場地位。因此,要逐步改變飼養業散而小的狀況,大力發展以飼養小區為重點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走產銷一體化的路子。畜牧業“抓區帶戶”,就是充分發揮畜牧業對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在全市選擇若干個飼養小區,通過“結對幫扶、技術服務、資金扶持、規范生產、擴大銷售”等措施,帶動小區內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加養殖效益,示范帶動全市農民牧業收入水平的提高。各鄉鎮要根據全市畜牧業發展布局,大力發展各類養殖小區,引導農民由庭院養殖向小區規模養殖轉變。小區要逐步實現“四通”、“四有”、“五統一”、“六規范”。“四通”即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四有”即有利于科學飼養、有利于動物防疫、有利于環保治理、有利于農民增收;“五統一”即統一規劃用地、統一設計標準、統一建筑模式、統一飼養防疫、統一服務管理;“六規范”即養殖環境生態化、畜禽品種優良化、防疫消毒制度化、飼料獸藥安全化、生產過程標準化、糞便處理無害化。爭取在2007年前建成各類養殖小區20個以上,小區養殖量占全市畜禽飼養總量的比重達到65%以上。
(二)盡快落實“三定”工作,加強鄉站建設。自1996年以來,國務院、農業部、省委、省政府、平頂山市委相繼發文要求對鄉站實行定編制、定人員、定經費的“三定”工作。根據文件要求,每個鄉站應核定5—7人的編制,技術人員要占到80%以上,經費要和其它鄉級農口站一樣由縣級財政全額下撥,并給以必要的辦公經費。鄉站實行條塊管理,以條為主。人員和經費由畜牧局統一管理,這樣一是可以根據需要調配人員。二是能理順檢疫人員管理體制,解決了鄉站沒有檢疫權的問題,達到國務院及農業部的要求。發展畜牧業,效益靠規模,成敗在防疫。市政府及各鄉鎮政府對此要予以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穩定機構,鞏固隊伍,追加經費,健全和完善鄉鎮動物防疫體系。
(三)培育壯大產業龍頭,提高畜牧產業化經營水平。按照產業化的思路,在面向市場建基地,扎根基地育龍頭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大膽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可大膽選用投資制、合同制、會員制和代理制等模式,在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起“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要加大對現有龍頭企業的改造力度,引導大型企業聯合、重組中小型企業,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實行跨地區經營,改變我市畜牧產業龍頭不強的現狀。要加大產業招商力度,一方面積極引進資金、技術,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外地大型養殖項目,尤其是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力強的畜產品深加工企業落戶我市;另一方面要抓住國家增加對畜牧業基礎設施投資的良好機遇,抓好項目基金的爭取運用。要培育建立高等級畜禽專業市場,徹底解決畜禽交易有市無場的問題,帶動我市及周邊縣市的畜禽流通。
(四)實施科技興牧工程,提高畜禽良種率。要按照積極發展名、特、優品種的思路,采取品種選育、雜交改良、更新換代等措施,實現畜牧生產結構的多元化,建成具有地區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的畜牧業生產結構。要加大瘦肉型豬、優質肉牛、小尾寒羊、優質家禽等良種畜禽的引進和推廣力度。生豬生產要以萬東、九牧為技術依托,增加三元雜交豬的比重,提高生豬質量和出欄率,并積極謀劃四元雜交;肉雞生產要與華懋雙匯新產品的研制開發相結合,有計劃地擴大規模;肉牛生產要緊緊依托遠東牧業公司,大力實施黃改奶工程,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建設肉牛屠宰加工廠,延長產業鏈條。
(五)實施質量安全工程,大力推行畜牧標準化生產。隨著“瘦肉精”、“火堿雞”、“藥廢肉”等事件的不斷曝光,畜禽產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關鍵,實施標準化生產顯得日益突出。要增強我市畜禽產品市場競爭力,必須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畜牧業標準化生產推廣機構,使無公害畜禽生產技術進入千家萬戶,引導農民實行標準化生產。二是建立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實行從“養殖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三是加強防疫滅病工作,對動物危害較大的重點疫病實行強制免疫。
我們相信,只要以增強畜產品競爭力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認真落實集約養殖、科技興牧、質量安全、龍頭帶動等關鍵措施,舞鋼市畜牧業就會實現新的跨越,就能挑起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大梁。
【以畜牧業挑起農村經濟發展和增收的大梁】相關文章:
增收是農村小康建設的關鍵08-12
調整農村和農村經濟結構,拓寬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領域08-06
調整農村和農村經濟結構,拓寬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領域08-12
《挑起時代公路人的責任和使命》08-16
農村增收致富經驗交流08-24
區農民增收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調研匯報材料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