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縣農村公路養護的思考
近年來,在通村水泥路“以獎代補”政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雙重推動下,我縣的農村公路建設迅速發展,路面等級和通達能力不斷提高,四通八達的地方公路網絡體系逐步形成,這對于推動農村生產發展、激活農村經濟發展、建設農村社會文明、使竹溪人民走上小康之路、實現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村物流、客運等運輸業的發展,農村公路養護工作不力造成農村公路交通狀況遠不能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安全標識標志、附屬工程等不完善,已硬化路面病害嚴重,砂石路失養現象嚴重,路況下降,部分路段達到路難行甚至中斷交通狀況。“三分建,七分養”,公路建設是發展,公路養護也是發展,如何解決農村公路的管養問題,必須引起地方政府及沿線群眾高度重視。一、我縣農村公路現狀
我縣截止2004年底公路通車里程2869.8公里,其中省道4條225.37公里,縣道9條313.04公里,鄉村道341條2331.39公里。縣鄉村公路占全縣公路總里程的94.6%。至2005年底,全縣15個鄉鎮,有15個鄉鎮通水泥(油)路,通水泥(油)路率達100 %;全縣393個行政村,通公路村有393個,其中有88個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通水泥路率達22.4%。由于前期建設標準低,橋涵、水溝、擋墻、邊坡、標志等附屬設施空缺較大,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加之近期車輛超載超限現象愈來愈嚴重,對原本承載能力較差的地方公路的破壞作用不斷增大,路面網裂、龜裂、坑槽現象嚴重,有些路段甚至急待改造。以上這些病害還呈蔓延之勢。公路的大面積損害,使公路無法產生正常的效益,公路建設資金得以大量浪費。
二、我縣農村公路養護存在的問題
1、重要性認識不夠。農村通公路后和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后,地方政府和沿線群眾認為行路難問題解決了,可以高枕無憂了,無需浪費人力財力去養護。這種思想也就淡化了愛路護路的意識。事實上,一些農村公路建成后,由于失去管養很快遭到損害,致使公路的使用壽命大為降低。據統計,現投入使用的農村公路提前損壞率約為65%,有些公路使用不到一年就遭到大面積損壞,使用率不足正常使用率的十分之一。
2、前期建設標準低,遺留隱患大。特別是前幾年建設的農村公路,由于上級補助標準低,自籌資金困難,加上部分鄉鎮趕工冒進,導致工程質量難以保證,附屬設施差,使用壽命短,基礎比較薄弱,增加了養護壓力。
3、資金缺乏保障。縣、鄉(鎮)兩級財政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未列入資金預算安排,加上相當部分村級經濟狀況較差,在化解鄉村債務,減輕農民負擔及農村稅費改革等方面的大背景下,使得公路養護管理資金籌集變得更加困難,各級政府財力又有限,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資金得不到保障。
4、管理體制不順。由于認識不夠,界定不清,資金籌集難等因素的制約,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對農村公路管養問題常采取回避態度,致使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不順暢。說不管,大家都管得著,真要管,誰都不真正管。講權利分效益時,大家都說有份,都要分享;講責任攤任務時,大家都說不屬自己管轄,沒有責任和義務,互相推諉。大多數地方呈現無養護機構,無固定養護人員、無養護經費,無養護機具的“四無”狀態。
5、管理機制不健全。由于體制不順,管理機制更難建立。不少地方的農村公路,無約束監督機制,無養護管理機制,或無管理考核機制,或無獎懲激勵機制。造成農村公路管養沒有動力與活力,效率奇低,效果極差。
三、加強農村公路管養的幾點建議
1、明確管養主體。依據《公路法》規定,農村公路建設與養護責任主體在地方人民政府,農村公路建設與養護主體是統一的。而從方便管理和節約成本的角度考慮,縣級交通主管部門直接負責轄區縣道的養護管理工作。而對鄉村公路,應屬鄉(鎮)政府統一管理,縣交通局設立縣鄉公路管理站,負責列養農村公路養護生產計劃、生產技術、檢查驗收、保護路產,并對未列養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進行業務指導。鄉鎮設立專職的農村公路管理機構,負責轄區內鄉村公路的養護工作,如龍壩鄉政府成立了鄉村公路管護站,抽調4名脫產干部及土地、公安、林業部門負責人組成鄉村公路管護工作組,效果明顯。
2、建立管養體制。各地方政府應盡快制定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辦法”,逐步建立起“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縣人民政府制發的管理辦法、龍壩鄉政府出臺了《龍壩鄉公路管理辦法》、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護路公約》邁出了探索性一步)。“管理辦法”應明確鄉村公路管養實行以村為主體,鄉(鎮)政府統一領導的養護體制。各鄉鎮成立農村公路養護管護站,由鄉(鎮)政府領導,在業務上接受縣交通主管部門的指導,統一負責轄區內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縣交通主管部門設立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公室,配備業務人員,對農村公路建設養護進行統籌規劃和指導,并采取百分制考核的辦法定期檢查,督促鄉(鎮)農村公路管護站做好養護管理工作。各村級公路養護管理責任主體則可結合各自實際,采取組建養道班、季節性養護、流動性養護、義務分段養護、村民承包養護、委托養護等多種形式。
3、建立管養機制。對技術難度較大的農村公路養護及道路的大、中、小修任務由各鄉(鎮)農村公路管護站組織專職養護人員,通過招標辦法落實養護管理;對路短、養護技術難度低的村級公路的路面日常保潔、養護,由所在村民委員會組織競標,把路面保潔等日常養護任務承包到人。鑒于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資金來源缺乏,應盡快出臺“以獎代補”的獎罰政策,建立激勵機制。縣交通主管部門成立農村公路考評小組,負責對轄區內農村公路的檢查、考核。日常工作由縣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通過對受檢單位公路路況和養護質量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根據評比后的得分情況,兌現以獎代補資金。經年度考核,養護投入不足、完不成養護計劃和好路率計劃的,對管護單位給予警告。違反路政管理有關規定,造成公路損壞、污染或影響道路暢通的,依據路政管理有關處罰規定執行。對路政管理工作不到位、路政案件發現不及時造成重大道路堵塞事件、路政工作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單位給予警告和相應處罰。
4、落實資金渠道。在我縣即將出臺的《縣人民政府關于“十一五”時期進一步加快交通發展的決定》中,對入冊農村公路養護投工投勞問題規定:一是村自有資金,二是村級范圍內“一事一議”籌集資金,三是社會各界的捐贈、贊助資金。政府應盡可能設立鄉(鎮)級公路養護基金,縣財政建立鄉(鎮)級公路養護基金專戶。養護基金的來源包括上述幾個部分的籌集,還可通過各鄉鎮每年拿出財政轉移支付民辦交通費的20%至50 %,交通部門每年籌集部分,縣財政每年配套部分共同作為養護基金。鄉(鎮)級油路養護基金的使用,由各區、鎮、村提出申請,縣交通主管部門根據申請與各鎮、村簽訂養護合同,并報縣政府備案,鄉(鎮)級公路養護管理機構按合同組織施工。其使用情況,由縣政府組織考核,接受縣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另外,還可采取將公路旁樹木經營權和公路冠名權拍賣,公路兩邊土場和山場內優先開發權換取的升值收益分成、上級交通主管部門提供的以獎代補資金等辦法,籌措資金對農村公路進行養護。同時,針對近期公路建設與養護管理面臨的嚴峻形勢,還可廣開籌資渠道,完善融資機制,既爭取省、市及各商業銀行的支持,又面向社會,采取多元化融資方式,樹立“敢于負債”的意識,建立借、用、還新機制,實現了公路建設資金的資本化運營。
5、提高管養水平。縣職能部門要加強對所有公路管護領導小組成員和具體管護人員的技術培訓,通過聘請有關技術人員對公路養護內容、措施、質量要求等進行詳細授課,普及公路養護基本知識,提升養護人員管養水平。為做到時時管理、天天養護,縣交通局應該制定鎮村公路養護質量檢查評定標準,要求各鎮村公路管理站每月對轄區內的鎮村公路進行檢查評比,確定優、良、次、差等級。縣交通部門每季度組織對全縣鎮村公路的養護質量進行抽檢,抽檢結果存檔。每半年組織對全縣鎮村公路包括鎮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路政管理等工作進行全面檢查評定。為了保護縣鄉公路不受損壞,在每個公路養護管理站設立一名路政稽查員。在路政管理工作中加大宣傳工作力度,使公路沿線群眾增強了法制觀念和愛護公路的自覺性;堅持巡路制度,重點對在公路上打場曬糧、路肩上堆放雜物、挖掘路肩和植樹臺、破壞公路和路樹、超限車上路行駛、在路旁搭建違章建筑等行為依法治理懲處。
6、實現管養規范化。為使鎮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實現信息化、規范化,應該協調各鄉鎮對全縣鎮村公路進行界線劃分,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責,哪條路屬于誰管理一目了然。還應注重通村水泥路安全文明設施建設,在新建公路完善標志、標線,滿足公路使用功能,在山嶺、陡坡、急轉彎等路段,完善相應的安全配套設施;在公路沿線醒目位置設置公路宣傳教育牌。在此基礎上,他們對所有農村公路實行檔案化管理,包括對每一條農村公路的起止點、道路結構、兩側綠化、管線埋設、邊坡結構、隸屬關系和管理人員的詳細情況說明及養護檢查考核記錄一一存檔。
【我縣農村公路養護的思考】相關文章:
對我縣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08-12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意見08-12
對我縣行政審批的思考與探索08-12
對我縣財源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8-12
我縣農村用藥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8-12
農村公路養護責任書08-24
農村公路養護工作總結08-24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調研報告08-24
農村公路養護工作總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