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調查報告>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時間:2022-02-10 12:32:54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精選6篇)

      在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時,我們務必要去調查清楚情況,并且最終的調查結果會寫在調查報告中。那么什么樣的調查報告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精選6篇)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1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為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選取XX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采用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短信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并且,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8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為了當上村干部,花費巨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后、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干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為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為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發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6、多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民工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拿出一定資金用于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幫助農民工解決后顧之憂。同時,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2

      在這個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鄉,在在經過城市喧囂的洗禮后返回故里,使我品味到了農村生活的純情樸素,也體驗到了“回歸自然的人生境界”。使我的身心都得到了不錯的調養。同時,我也還有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進一步了解農村的生活狀況,為此,我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使我能更好的完成這次的實踐運動。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取得驚人的發展速度和改革碩果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處在西南山區的貴州省,農民生產人口嚴重過剩,土地比較瘠薄,生產工具落后。雖然煤炭資源豐富,但卻因交通不便難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控油“西南煤海”的稱號。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農民依然停留在土地上,農民的主要收入,則主要來自外出打工人員的工資。

      在這樣一種背景和形勢下,進過調查,出來以上制約農村發展的因素外,我發現,困擾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的原因還有以下兩種災害。

      其一便是天災,主要是干旱。今年如春以來,西南地區發生嚴重干旱,連吃水都成為了問題,用"百年不遇"來形容我們西南地區一點都不為過。整個春天,西南地區基本上滴雨未落。這期間正是農作物(主要是稻谷)播種的關鍵時期。而灌溉用水的天價又讓農民卻步,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播種的季節到來卻無計可使。也有部分農民舍不得將土地荒廢而用抽水機抽水插秧的,這樣做也只是確保秋天有一點點收獲,其實根本沒有盈利可圖,有的甚至年投入的那部分資金也未能收回。所以農民辛勤勞動下來,基本上算是無償勞動。更何況人多地少,生產的糧食嚴重不夠,更不用說用節余去換錢了。

      這些年隨著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林業發展很快(主要墅業),由于先前缺乏市場經驗和戰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種無非是李子、梨、蘋果、地瓜之類的水果,除富士銷路好一點外,其他幾種則難以出手。因此果農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還要面對"賣果難"的尷尬。尤其是今年,我們村由于嚴重的干旱,玉米等被曬得只剩下枯死的秧苗,農民損失更加嚴重。

      困擾農民的另一因素為人為因素。部分領導的決策失誤,也給農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損失。盲目發展烤煙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種不佳,質量不高,土地不宜,收成小,更換品種或農業結構轉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上述的兩種因素,導致農民的人均收入極低,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經商,形成以工養農和以商養農的格局。

      當然,隨著人蜜念的改變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的科技投入逐漸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蓋技術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廣。在土地資源緊缺的目前,兩項技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廣,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貴州作為全國經濟比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銅仁地區又是比較落后的地方,嚴格地說,以上的情況并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通過此次調查,我感慨很多,作為農民的兒子,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廣大農民終年勞作的艱辛、痛苦和無奈。不過我堅信,隨著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3

      目前農村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但是,近年來,農民增收難度增大,增長速度放慢,增長點相對匱乏,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不僅是當前農村經濟工作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關系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問題。那么,近年來農民收入的現狀如何?導致農民收入增幅緩慢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對此,本文作些粗淺的分析和思考。

      一、目前農民收入的現狀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我縣農村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成為當前我縣經濟工作中的難點和熱點。我縣農民收入變化大體如下:“八五期間”,1990—1995年,為收入增長快速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203元,平均每年增長19.9%;而1996年,年增長率下降至4.24%;1997—199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516元增加到2058元,為收入增長較快階段,平均每年增長16.5%;2000年到現在,為收入增長遲緩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526元增加到2001年的2690元,年均增長率僅6.5%。

      二、農民收入少增收難的主要原因

      (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直接原因:

      1、由于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1996年以來,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總量相對過剩和農業結構調整緩慢造成的有效供給不足,使農產品價格連續三年持續走低。由于價格下降,特別是糧食價格的下降,農民從農業生產得到的逐年減少,而使全縣農民人均收入減少。

      2、由于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低,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比較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下降。這些年來,單從糧食和其它作物的.產量來看是增加了,農民的其它直觀收入也是增加的,但是生產成本卻在大幅度提高,合同外的各種收費屢禁不止,致使農民的實際收入難以增長。

      3、農民來自二、三產業的收入增長不快。隨著近年來產業政策的調整、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鄉鎮企業被淘汰出局,部分農民工失去了相對穩定的二產收入。而農民進城務工又遇到城市下崗職工的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相對減少了農民的收入。

      4、農業結構調整進展較慢。市場需求的約束,技術和信息缺乏,使得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不快。而農業結構調整本身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處于初始階段,龍頭企業和農民經紀人不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也較少,受耕地面積、糧食安全、價格調節機制等因素的影響,近期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不能高估。

      5、農產品加工增值鏈條短。據不完全統計測算,我縣的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值之比為3:1,而發達國家為3:1,全省為1:1.5。農業加工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少,嚴重制約了農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能力。

      6、農業融資能力差,資金流入少。

      (1)我縣對農業資金支持水平低。

      (2)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缺乏向農村的“輸血”機制。

      (3)農戶新增投資中,用于農業的比重也明顯偏低,表現出強烈的非農化傾向。

      (4)通過財政和銀行系統,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入城鎮。

      7、農村稅費負擔重。近年來,農民承擔的各項農業稅、提留統籌費、社會負擔和兩工(積累工和義務工)有增無減。此外,農民負擔還出現了越來越復雜化、隱性化的趨勢。

      8、城鎮化進程嚴重滯后。農村第三產業不能正常發展,無法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造成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9、農業人口太多。目前我縣有農業人口20.2萬人,人均耕地僅0.74畝,以此解決溫飽是可以的,但不能滿足農民大幅增收的需要,想以此致富是很難的。

      (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深層原因:

      我縣現有農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我縣現有農業組織結構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二是規模小,農民平均每人占耕地僅0.74畝。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4

      如今農民收人緊張來歷于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糊口生涯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乃至一半以上作為—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天然是農民經濟的`緊張來歷(緊張是指花生等蒔植較多地區)。糧食收益今后,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益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別的另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今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蒔植上撤除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撤除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益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著這些錢其實不是很高興,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一年必不可少的是村兼顧、提留。家里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沓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掃數給孩子來年的膏火、糊口生涯費,大略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華過個好年。

      如果趕上了災荒,氣候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生怕填肚皮都不必定夠。如果萬一家里有個人抱病,生怕不借款是看不好了。這借來借去,家里就負債了,今后的每一年得節省,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華松口氣。

      農民收益撤除付出,剩下的只能保持大略的糊口生涯,萬一有了天災人禍就得借款,可這也不是方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狠毒,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校舍,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度政策成天在喊裁減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跟著中國將加人世貿構造,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代價將大幅度下降,如許農民收人裁減而付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5

      一、某鎮基本情況

      某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全鎮農業人口4.03萬人,耕地面積7.3萬畝。農業生產主要以水稻、小麥、元蔥大蒜、杞柳等農作物為主,畜禽業以豬、雞、貉等為主。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全鎮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布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趨于合理,農民增收速度明顯加快,農民現金性收入大幅提高。20xx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0元。

      二、農民收入現狀

      一是農民收入結構比例不斷調整。農民第一產業收入比例穩中有降,占收入的60%左右,從事二、三產業經營性、工資性收入持續增長,占收入的30%,其它收入占10%。

      二是農民收入途徑不斷增多。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政策和寬廣的發展平臺,優質高效農業發展迅速,農民從事二二產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走出土地、走出農村勞務經濟日漸升溫,致富渠道不斷拓寬,為農民就業、農民增收創造了更寬闊的空間。20xx年全鎮圍繞水稻、小麥、大蒜、杞柳等種植業作物的產品加工、運輸、銷售人員就達到4500余人,常年在省外務工人員達到8000余人,從事二三產業、就地轉移人員達到3000余人,擺脫了土地約束,到土地以外創業創收已成為全鎮農民致富的途徑。

      三是農民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消費增長緩慢。近年來,全鎮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國家對農村的好政策、農副產品價格上升,農民經營性工資性收入增加,但由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生產再投入增加,致使農民收入增幅縮水,各種剛性支出不斷增加,可支配性消費增長緩慢。

      四是農民內部收入差距加大。由于農民自身素質參差不齊,造成對發展經濟的認識、能力和參與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性不同,一批素質高、積極調整、起步早的農民迅速致富,并依靠自身發展的經驗、開拓的市場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一批農村致富戶,而那些等、靠、觀望、因循守舊的農民沒能及時發展起來,收入明顯低于致富戶。

      三、制約農民增收因素

      一是科技文化素質有待提高。農民對發展農村經濟、大力開發高效農業有較高的熱情,但受科技文化素質的限制,只敢遠觀不敢近摸,對帶“高、新、尖”字樣的事物,望而卻步,部分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信心不足,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荊繩的思想,對農業以外創業門路少,獲得致富信息渠道窄,開拓市場能力差

      二是創業資金短缺。群眾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外,閑散資金較少,并且必須有再生產投入資金。銀信部門對農村貸款額度有限,對那些收入較低的農民發放較小貸款甚至不給予貸款,造成低收入家庭想致富卻苦于沒資金的困局。

      三是社會事業性負擔重。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各類生活開支項目增多,數額增大,子女上學、子女結婚、看病就醫、關系交往等都要遠遠超過生活開支,社會事業性負擔的加重,勢必對生產的再發展、再投入的資金產生影響。像子女結婚,從認識到結婚至少有五六萬元的花銷。

      四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造成生產成本高。農村以農業為主。隨著各類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農業單位投入不斷增加。化肥、農藥、地膜、種子等生產資料價格增幅高于農產品價格增幅,生產成本高,導致了農民增產不增收,增收緩慢。

      五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標準化生產有待提高。目前全鎮已形成了小麥水稻、大蒜元蔥、杞柳、畜禽養殖等為主的.基地,由于產業鏈條不夠長,農產品的增值空間較小,大多以出售原料型為主,且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滯后,產品市場適應性差,銷售難、價格低依然制約農民增收。

      四、下步增收途徑

      一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生產標準化水平。要圍繞市場需求,怎樣調、調什么,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調整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調出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調出規模、調出效益。同時要在提高產業化、生產標準化水平上下功夫,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標準化模式,把農業專業協會,作為帶動標準化生產的重要力量來抓,在主導農業產業上建立一個協會,發揮其在生產資料、生產技術、市場銷售等方面的優勢,推動標準化生產,目前我鎮已建立了杞柳協會和元蔥協會。要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建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使每一個產業上都有幾家深加工企業,像我鎮杞柳產業已達到這一要求,但在產品檔次低、市場開拓上仍要抓緊抓好。

      二是加快富余勞動力轉移。加快小城鎮建設,積極發展二三產業,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做好外出務工工作,把它作為一項產業,積極做好務工人員的培訓、引導,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能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三是加大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日顯重要,也是建設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上級黨委政府就要不斷加大農民科技培訓資金投入力度,拓寬培訓渠道,不斷滿足農民科技需求,提高致富能力,把農民培養成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術、有理想的四有新型農民。

      四是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對農民的服務水平。農業作為國家發展基礎,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實力壯大,國家應該給予農業更多更大的資金扶持和傾斜。目前的“三補兩免”對鼓勵農民發展農業、促進發展現代化農業都產生了積極效果。農民一個弱勢群眾,不斷提高農民的服務水平,也是促進農民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家應在農民科技服務、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方面給予更多更好的服務,切實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困難,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更好更快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篇6

      一、調查目的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隨著國家在政策上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扶持,農民收入有了些許提高但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還有待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事關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這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坎”,想要跨國這道“坎”我們就要狠抓農村新增收入使得農村收入有一個質的飛躍。增加農民收入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需要。如果我們在繼續挖掘農業內部潛力的同時,從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可能為增加農民收入開辟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通過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情況調查的了解可以幫助農民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提高人均收入,為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做貢獻。為了了解掌握增加農民收入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于今日就其情況對麥積區花牛鎮諸多村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調查時間

      20xx年7月——20xx年10月

      三、調查對象

      花牛鎮花牛村30戶農戶

      四、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我以訪談法為主觀察法為輔走訪了我所在村鎮的部分農戶。

      五、調查內容與結果分析

      (一)農民收入變化情況

      1.綜合總體概況

      根據 30戶農民家庭收入調查數據統計

      2.收入構成情況

      農民家庭收入主要構成有: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所占比例較大。

      一是工資性收入:農民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穩定增長。 2010年農民工資性人均收入 4078.9元, 2011年人均工資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農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二是家庭經營收入:家庭經營收入穩步增長。 2011年家庭經營人均純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長 11.5%。 從調查情況看:在家庭經營收入中,糧食收入絕對值逐年增加,在調查表中可看出它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因為糧食生產效益一直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擠壓,糧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較少。據統計,我市糧食收入占家庭經營總收入的 49.7%,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仍然較大。

      20xx年糧食成本及效益情況表

      從種糧生產成本與收益分析,糧食作物每畝生產成本上升,農民的純收入相對減少,農民增收面臨成本高、收益低的壓力。

      三是其他收入:服務收入、財產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穩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減少,以蘋果為主要農產品的加工收入受災害性天氣影響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二)總支出情況

      2010 年農民人均家庭總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長6.5%。 2011年農民人均家庭總支出 8666元,與上年增加 515元,增長 13.3%。在家庭總支出中生產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長比較快。

      1.受農資、飼料等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的生產性支出逐年增加。 2010年種植業(糧食)生產性支出人均 407.5元, 2011年種植業(糧食)生產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長達 17.9%; 2010年養殖業生產性支出人均 347.6元, 2011年養殖業生產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長 28.9%。同時,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農機具享有政策性補貼,一家一戶重復購置農用機械,增大了人均生產性支出。在家庭總支出構成中, 生產性支出總額占家庭總支出的近三分之一,達到 29.6%。

      2.農民人均生活支出明顯增加。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 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長 11%。農民生活消費總支出隨物價變化急劇上升,使農民家庭總支出明顯增加。

      (三)影響當前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農民收入雖取得較快的增長,但仍面臨諸多不利因素。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增收空間受限 。 一是農資價格上漲過快, 遠遠超過農產品價格的增長。 2010年全市農產品收入增長 10.2%,而用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支出則增長 15%-30%不等,說明純收益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擠壓,投入產出率低,致使農民收入增速緩慢。以肥料為例,實際市場價連續幾年漲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場價格見下表)。

      另外,雜交種子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其中一季稻種子價格上漲幅度最大, 2011年 C兩優 87、 C兩優 396, V兩優 1、 7、 8號價格均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漲了至少 10元,上漲 40%。 二是 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產田 基礎設施脆弱, 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 抵抗風險災害的能力較差, 成為制約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的瓶頸。 特別是近年來冰災、水災、病蟲災害等發生頻繁,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穩定性。 比如年初的冰雪災害就給油菜生產帶來很大的損害,人均產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種農作物生產也受不同程度影響。三是養殖業收入因多種原因相對減少。近幾年來,因勞動力外出、飼料漲價、疫病及牲豬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等原因,飼養牲豬的農戶明顯減少,導致農民的養殖業收入減少。從調查的. 100戶農戶看, 2010年有 62戶, 2011年只有 43戶。

      2.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空間變小。 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適用技術應用差。絕大多數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不強;出外打工經商的農民,多數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強度大、環境惡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用工單位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就業難度將不斷加大,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空間也將受到擠壓。

      3.惠農政策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份額較少。 近年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業政策保險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廣大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投入,通過政府轉移支付,加大補貼力度,但這部分資金中相當部分是用于扶持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能夠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份額較少。

      六、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

      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占先機;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著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于加快農村剩余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后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電視 、雜志、互聯網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干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領,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范文02-12

    關于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的調查報告10-25

    調查報告08-09

    精選的調查報告02-18

    案件調查報告07-21

    事故調查報告09-29

    數學調查報告02-10

    環保調查報告09-09

    薪酬調查報告08-1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日本 | 久久中文一二区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 |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五十路熟中文字幕 | 视频激情欧美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