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某市解決就業難問題調研報告
近年來,**市堅持“以人為本”、“就業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實際,確立了“產業發展為基礎,搭建平臺為載體,完善機制為關鍵,促進就業為目標,致富群眾為根本”的就業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業市”的奮斗目標,出臺了《關于促進城鄉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城鄉充分就業工作正扎實開展。今年1—10月,全市規模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65186人,完成年度目標的118.5%;全市農村從事二、三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法定勞動力達15萬人,占全市農村標準勞動力的55.6%;失地農民實現就業13704人,就業率達84.4%;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22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個百分點,城鄉就業呈良好態勢。[范文先生網文章-http://www.wmxz.cn 找范文,到范文先生網]一、構建兩大網絡,完善就業市場體系
一是建立起四級勞動保障和就業組織網絡。在全市19個鄉鎮建立了勞動保障所(站),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在全市212個村(社區)設立了勞動保障工作協辦員297人(村會計兼任),在農村設立了信息員2138人(組長兼任),對134名勞動保障專(兼)職人員進行了多次業務知識培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形成了規范的市、鎮、村(社區)、組四級勞動保障組織網絡和專業隊伍,保證了勞動力就業工作有序、深入開展。如蒲陽、向峨等鄉鎮和城郊村(社區)16名專職勞動保障協辦員對農民集中居住新區住戶統一進行失業登記,集中辦理失業證和再就業優惠證,定期開展“送崗位、送培訓、送政策”的三送活動,鼓勵和扶持了自主創業、再就業、再創業人員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鄉統籌就業信息網絡。**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開競爭,城鄉就業同工同酬的就業市場作為城鄉就業信息網絡建設的核心內容。在城區,依托人事、勞動部門設立了人力資源市場;在農村,依據勞動力區域分布特點,分別設立了蒲陽、青城山人力資源分場,及時發布用工求職信息,實現供需雙方零距離接觸。今年,我市把人力資源的現場招聘會開到了村組,在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蒲陽鎮、聚源鎮、青城山鎮召開了三次勞動力招聘會,60多個用人單位和5000余名求職者面對面交流,當場達成用工協議1250個,做到了用人單位放心、求職農民滿意。
二、創新三項舉措,完善就業制度體系
一是在農民集中居住區建立促進就業配套規劃制度。農民集中居住區選點規劃建設時,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社區公共服務、有利于勞動就業機會的增加作為規劃選址的前提條件。奎光小區、江安小區、觀風小區、幸福小區、青城人家、濱河小區、蘭花新村等農民集中居住區都是選擇在經濟和商業環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農民就業機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業、休閑旅游一條街,解決了農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計問題。
二是建立了就業協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勵靈活就業、家庭創業的同時,在鄉鎮和社區建立了定期召開相關單位就業聯席會的就業協作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就業問題。龍潭社區定期邀請民政、公安、工商、稅務、勞動社保等部門和社區內機關、單位召開聯席會,相互通報勞動力供求信息,通報幫助就業的備案情況和勞動就業工作情況,及時開展就業服務,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業協作制度以來,該社區勞資糾紛、安全問題降低了50%,就業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項目服務“三進”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項目哪里就有勞動保障服務”的工作思路,以“三進”工作制度全程跟蹤服務企業,鼓勵和支持本市企業吸納和招用本地勞動力。項目引進時“跟進”。如灌口鎮靈巖山溫泉開發項目,在引進之初,就與業主達成了“項目首期落成解決300個本地勞動力就業,中期解決800個勞動力,遠期解決1000個勞動力”的就業協議;民興紡織有限公司紡紗項目業主與胥家鎮達成優先錄用本地勞動力就業協定,企業投產后招收了該鎮和周邊村社240多個勞動力進廠務工。項目開工時“貼近”。雙良集團恒創特種纖維、錫成紙業、硬硼硅玻璃等項目開工建設之初,市勞動社保部門就深入企業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業用工要求,對口培訓勞動力,培訓結束后現場招聘。雙良集團用工達500多人,錫成紙業吸納下崗工人320多人就業。項目竣工時“親近”。市勞動就業部門與項目業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機制,對市域項目進展與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電項目竣工試運時,勞動就業部門就主動配合業主組織培訓了1100多名本地農民工進廠就業。同時,還指導和支持企業周邊有條件的農民興辦了10余家餐飲零售店為企業提供服務,達到了企業、群眾、政府“三滿意”的多重效果。在“三進”工作制度中,堅持“三到”服務:“培訓到村、宣傳到戶、崗位到人”,提升了勞動力就地轉移能力,拓展了項目招用本地員工的空間。僅今年本地企業就提供就業崗位2451個,吸納農村勞動力1869人,大大緩解了就業壓力。
三、落實四項政策,完善資金管理體系
一是落實就業優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財政加大投入,劃撥再就業匹配資金171萬元,主要用于農村勞動力、再就業和SYB創業培訓補貼109萬元;發放職業介紹服務補貼、青年職業見習補貼、就業困難人員補貼、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各類補貼52萬元;實行自主創業貸款優惠政策、靈活就業優惠政策和促進再就業重點企業扶持優惠政策,推薦小額貸款擔保25人,貸款額達40萬元,創辦個體私營企業25個,吸納從業人員121人;支持自謀職業人員興辦社區服務實體80余家,吸納安置就業人員650多名;支持促進再就業重點企業26家,安置城鄉從業人員630名;推薦靈活就業人員享受社保103戶。
二是設立了城鄉勞動力培訓和技能鑒定專項資金。建立了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為主的城鄉勞動力培訓和技能鑒定專項補貼制度,落實農村勞動力培訓補貼資金200萬元,技能鑒定補貼資金45萬元,對通過技能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城鄉勞動力給予技能鑒定費用補貼,提高了被培訓人員參與技能鑒定的主動性。1—10月,全市共免費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引導性培訓28981人,實用技術培訓31780人次,為考取技能鑒定書的4300人實行考證費用補貼。
三是完善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引導性培訓、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技能鑒定資金等均由市勞動就業部門負責審核并簽署意見后由市財政局統一核撥,保證了勞動培訓資金安全正確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業援助公益性專戶。目前已籌集資金近2萬元,將對年齡較大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以及“零就業”、“單親家庭”未就業人員、殘疾人員等給予就業前生活補助和醫療補助。
四、抓實五個環節,完善就業培訓體系
一是夯實培訓基地。今年,全市投入資金109萬元,建立和完善了勞動力就業培訓中心,配備了教學軟硬件設施。利用市域大專院校、職業高中、成人學校、工廠技校、鄉鎮農民學校等教育資源,建立了34個勞動力就業培訓學校,實現了城鄉教育資源整合與充分利用。目前,正積極爭取建立團中央在四川的青年創業點。
二是健全培訓網絡。構建了市、鄉鎮、學校、企業4級培訓網絡:組建了由300多名在校教師、拔尖人才、專業人員組成的城鄉勞動力培訓師資庫和專門的教學管理人員;依托成人學校、鄉鎮黨校在各鄉鎮建立了勞動力就業培訓點;在市域大專院校、職業高中開設了旅游飯店管理、獼猴桃種植、水產品飼養等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專業;在寧江集團、雙良集團、紫坪鋪公司等企業舉辦了飯店服務、計算機操作、紡織、數控機床操作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訓班,形成了“三方聯動”(鎮校聯動、廠鎮聯動、校企聯動)的培訓格局,提高了就業人員勞動技能和就業擇業能力。
三是創新培訓方式。采取“三結合”(與素質教育、市場需求、區域經濟特色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開辦了短訓班、夜校班,通過法律常識、就業政策、社會保障、職業道德、創新意識、現代文明意識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通過“四單”(根據企業“訂單”,制定培訓“菜單”,失地農民自己“點單”,實行培訓“免單”)服務,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訓人員就業率達70%以上。
四是豐富培訓內容。結合產業特點,**市側重旅游、建筑、花卉、果木種植及其相關產業技能培訓,形成了技能培訓與產業發展、充分就業三方良性互動。目前,全市從事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就達7.6萬人,從事花卉苗木、獼猴桃、中藥材、食用竹、茶葉、養殖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技能型勞動者達4萬余人。同時,結合勞動力輸出,大力開展定單培訓,著力打造**勞務輸出品牌。青島天祿大酒店320個職工中280人來自**,廣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培訓中心首批聘用180名員工中有160人來自**。該市還針對在機械制造、軟件、食品、環保型材料等主導優勢產業,增加了鉗工、車工、計算機操作等技能培訓內容,促進了一般勞動力向專業型、復合型人才轉變,提高了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五是注重培訓效果。今年,全市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6320人,獲取職業資格證的3500人中實現就業3400人,就業率達97%。SYB(小老板創業培訓)355人中,實現自主創業350人,新增就業崗位1800個。中興鎮橫山村農民李建奎,通過SYB培訓自主創業,辦起了鳳凰機械廠,吸納就業人員60余人,按國際標準生產“氣動鏟”和機械加工配件,產品遠銷美國,年銷售收入達200余萬元,上繳稅收10余萬元,實現了“失業—就業—創業”的跨越。
五、打通“三條管道”,完善勞動力規模轉移體系
**市著力開辟勞務輸出新渠道,采取“三個對接”,即與市外勞動就業部門政府對接、與市外企業直通對接、與市外職介機構民間對接的辦法,打通勞務輸出“三條管道”,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規模輸出,在“外出打工、回鄉創業”的雙向就業模式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一是在北京、上海、大連、深圳、珠海、溫州、昆山、西藏等地建立對外勞務輸出聯絡點,直接聯系當地勞動就業部門、職介機構、企事業單位,及時、準確提供崗位供求信息,推進農村失地勞動力轉移輸出。二是與北京森科瑞工貿公司、廣東貝克精加工有限公司、江蘇榮華紡織有限公司、深圳艾美訊等企業直接聯系,規模輸出農村勞動力1195人。三是通過市外職介機構等中介組織,向馬其頓、格魯吉亞、伊朗、老撾、阿聯酋輸出水電安裝工和建筑工人750人次。今年以來,全市規模轉移農村勞動力6.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5億元,有效地實現了勞動力規模轉移和農民增收致富。
六、夯實三個載體,完善社區靈活就業體系
**市積極鼓勵和支持家庭創業、靈活就業,深入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不斷夯實社區就業創業三個載體,完善社區靈活就業體系。一是建設“社區就業風景線”,扶持城鎮失業人員靈活就業。全市在社區居民集中居住區設立了39個“社區就業服務部”,開辦書報亭、小食品、小百貨生產和配送點,鼓勵就業困難人員就地就業,目前已經安置就業人員450人,預計2007年將達到1000人。同時,在社區還開辟了自行車修理、日用品織補等經營場所,鼓勵城鎮失業人員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的工作。今年以來,全市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有組織就業的城鎮失業人員達2600余人。二是大力發展社區就業實體,吸納城鎮失業人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區就業實體80家,吸納安置城鎮失業人員650人。三是大力發展社區就業服務組織,組織城鎮勞動力外出就業。今年,全市在21個社區成立了社區服務站(社),根據用工單位需求,采取簽訂勞務派遣協議的方式,發展社區勞務派遣。
【某市解決就業難問題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民就業問題調研報告08-09
如何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08-08
關于企業招工難問題的調研報告范文08-17
煙草網上訂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調研報告08-18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研報告01-29
有關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研報告08-14
某市基層團組織建設調研報告08-24
大學就業調研報告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