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在外環路外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思考
關于在外環路外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圍繞壯大特色產業,建設優勢產業帶,形成糧食、生豬、果蔬、花卉等優勢產業,通過發展都市農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創新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有利條件,讓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
都市農業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通常表述為“都市農業區域”、“都市農業生產”。1977年艾倫·厄斯在《日本的農業模式》一書中明確提出了“都市農業”一詞。都市農業就是利用都市中間或周邊的農地,利用農民的生產經驗,為都市生活提供一種全新的服務,為市民繁忙的生活提供休閑觀光的景觀、場所、體驗環境,為喧囂的都市增添幾分清新、自然的田園色彩。
一、目前都市農業發展情況
(一)海外都市農業
1、日本的都市農業
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發展出3種主要的都市農業模式:(1)觀光型農業,即設立菜、稻、果、樹等田園,吸引游人參觀體驗,其實質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2)設施型農業,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本文轉載自[范文先生網-http://www.wmxz.cn找文章,到范文先生網]藝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一年四季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3)特色型農業,即通過有實力的農業集團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并依托先進的科技進行深層次開發,形成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能力的特色農業。
2、德國的都市農業
德國都市農業以市民農園為代表。每一市民農園的規模約有2公頃。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市民農園,每個承租人租地100平方米。租賃者要與政府簽訂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決定如何經營,種花、植草、種菜或是栽樹、養魚,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產品卻不能出售。目前,德國市民農園呈興旺之勢,承租者已超過80萬人,其產品總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二)國內都市農業
1、臺灣都市農業
臺灣都市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經營模式也呈多元化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運作較為成熟的模式。
(1)休閑農場。如飛牛農場,既欣賞秀麗的牧場景觀,以可品嘗自產牛奶、奶酪、牛肉,還可參加點天燈、搓湯圓、印T恤、做陶藝、摸泥鰍、擠牛奶、農耕收獲挖地瓜等體驗活動。
(2)教育農園。是利用農場環境和產業資源,將其改造成學校的戶外教室,具備教學和體驗活動之場所、教案和解說員。
(3)觀光農園。是以名、特、優、新的農作物,以較好的設施和高科技含量,進行生產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們展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多姿多彩的產品。
(4)民俗民宿。有效利用自然環境、景觀、特色產業和文化、民俗,讓人們自然接觸、自然認識和體驗。
(5)親水公園。是結合治河的水利工程,建成大面積以水為中心的休閑公園,如宜藺縣東三河公園,每年舉行國際童玩節,吸引國內外兒童戲水、賞景,舉行龍舟比賽。
2、北京都市農業
北京都市農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與海外都市農業相比起步較晚,但經過近20年的發展探索,已初具規模,呈現出類型多元化、功能系列化的特征。目前,北京都市農業分五個圈層:
這五個發展圈分別為:以景觀農業和會展農業為主的城市農業發展圈,主要包括四個城區和部分城近郊區;以精品農業和休閑農業為主的近郊農業發展圈,主要包括六環路以內的城近郊區;以規;漠a品和加工農業為主的遠郊平原農業發展圈,主要包括遠郊平原及淺山區;以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為主的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圈,主要包括郊區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區及與外埠基地橫向聯系的合作農業發展圈。
3、南京都市農業
目前該市旅游農業已初步形成了三個圈層的布局:一是近郊區,這一地區交通方便,主要開發建設以觀賞游覽、體驗農業為主的農業公園、花卉、觀賞園等項目,如江心洲農業休閑觀光園;二是中郊區,主要發展觀光休閑、農耕體驗、農業教育旅游項目,如蔬菜科技園等;三是遠郊區,以休閑療養、農業文化體驗、風景觀光為主,如溧水無想寺森林公園、東屏湖度假區、六合石柱林及金牛湖度假區等。
4、成都都市農業
目前,成都的都市農業還在起步期,目前有名氣的如五朵金花、龍泉桃花節、郫縣農科村、兩河森林公園、北湖公園等。但從目前來看存在政府投入大,經濟收益不明顯,尤其缺少整體聯動、互動項目(游客參與項目)太少。
二、外環路外片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龍潭街道外環路外,涉及建設、光明、新民、平豐四個社區和院東、高洪部分居民小組,屬土地利用規劃中的“198”范圍(基本農田保護區域),距三環路龍潭立交5公里。該片區共有47個居民小組,有居民3021戶,人口10481人,幅員面積11352.75畝。
農民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糧食(水稻、小麥)、蔬菜和養殖家禽、漁業。2003年在區政府的扶持下,建設、新居光明、平豐、高洪、院東6個社區種植了黃金梨1200多畝,目前進入試產期。平豐已發展竹架大棚無公害蔬菜100多畝,取得較好效益。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種養殖收入和務工收入,2005年人均收入在4900元左右,低于三環路周邊的農民平均收入。
企業發展水平低。由于道路不暢,地理位置偏僻,該片區的企業數量不多,規模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明顯。
社區集體經濟薄弱。光明、新民、平豐、高洪4個社區2005年才脫貧。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集體堰塘、土地發包收入和企業[本文轉載自[范文先生網-http://www.wmxz.cn找文章,到范文先生網]協調管理費,缺少發展后勁。2005年社區集體可支配收入在15-20萬元之間。
村民農耕意識較強。由于地方偏僻,社區干部和群眾的觀念較落后,小農意識比較強,思想阻力比較大。
(二)該片區發展都市農業的優勢分析
外環路外片區,發展都市農業具有以下優勢:
1、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該片區有外環路經過,據說外環路將在此處開設路口;雙龍路和龍石路以及鄉村路網相連,交通方便,滿足游客通行。
2、距城區近,與其他景點相呼應。距離城區15公里,同時與北湖、熊貓基地、昭覺寺、動物園等景點相互呼應,相互補充。
3、地形起伏,基礎較好。該片區地形起伏,有山、有水,污染小,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加之有大量魚塘、千畝黃金梨、無公害蔬菜作基礎,適合都市農業發展。
4、該片區的村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勤勞樸實、心地善良,熱情好客,民風淳樸,安居樂業。
三、外環路外發展都市農業的建議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工作全局,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勇于破解“三農”難題,大膽探索新形勢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路子,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近郊農村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夯實基礎。
(二)明確定位,整體打造
在發展目標的定位上,該片區都市農業要從處于西南大都市的市郊出發,努力建設成為成都美麗的后花園,既美化市郊環境和調節成都氣候,又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旅游場所,同時為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轉移就業提供平臺。
在功能定位上,應該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發展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在強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豐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發展綠色環保、休閑娛樂的新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和設施農業等。這些新型農業模式可以與成都的文化底蘊相輔相成,滿足市民反璞歸真的旅游心愿,為成都的人文景觀旅游再添一道自然情趣和旅游美景。
要搞好該片區的都市農業,需要劃分功能區,進行整體打造,各個項目之間遙相呼應,相輔相成,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并且產生百玩不煩的效果。
(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政府根據該片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做好總體規劃,進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相關項目。必須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建設,提高質量、限制數量,杜絕“遍地開花”,浪費資源。圍繞發展都市農業,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具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帶。
1、觀光農業區
觀光農業以觀賞農業景觀為主。
風趣田園:打造“稻花香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小橋、流水、人家”的勝境。劃出一片區域,種植傳統的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等,點綴一些小魚塘(養殖一些特色水產如:野生鱔魚、烏龜、青蛙等,享受捕魚、捉龜、逮鱔、看蝌蚪之趣),再種植一片野菜(供市民采摘),設置風車、水車、紡織車、織布機、石臼、石磨等傳統生產生活用具,供市民參觀(憶苦思甜)。
生態果園:以現有的黃金梨基地為基礎,間種一些枇杷、柿子、蘋果、櫻桃等,既觀光休閑又預售(認養)果樹。
精品菜園:以平豐無公害蔬菜基地為基礎,擴大規模,種植生態無公害時令蔬菜,提供觀光、采摘之樂。
2、休閑農業區
休閑度假農業以休閑娛樂為主。
柳蔭垂釣:整合現有的魚塘、水庫,開發一片區域作為垂釣區,種上各種柳樹,養殖多種魚類,開展釣魚、網魚、捉魚等娛樂項目,同時配以游泳池、水上娛樂等項目,如在水面上建立木屋(亭子),搞個吃在水上、住在水上,玩在水上項目。
現代農莊:打造集旅游、休閑度假、會議、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莊,發展總部經濟。
3、體驗農業區
體驗農業即游客參與生產勞作,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
教育農園:設置草原、花卉、育苗、水生植物等,用生物種類多,活動內容豐富,吸引眾多中小學生及家長。
市民農園:劃出一小塊地出租給市民,讓市民自行決定如何經營,如種花、植草、種菜或是栽樹、養魚。
(四)市場運作,合作開發
政府負責總體規劃,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管網、水利設施等。引進市場主體與社區(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合作開發,同時進行勞動力轉移。建議該片區成立一個股份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各社區成立分社(分公司)進行土地整理、土地流轉和項目引進。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把集體經濟組織擁有的經營性資產通過折算成苦干股份量化到集體經濟成員,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優化資源配置,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競爭力,防止集體資產流失,避免引發村民上訪事件,進一步融洽干群關系,促進社會穩定。
(五)加大支持,提高水準
都市農業是新生事物,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倡導與支持。鼓勵都市農業發展,對從事都市農業的農民和企業在資金、技術上給予支持。都市農業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提高農業領域的科技含量。為此,應培訓各類農業技術人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該片區合作,共同開發都市農業資源。
新農村建設必須以廣大農民群眾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發展都市農業也離不開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因此還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發揮農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角作用。
【在外環路外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思考】相關文章: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8-19
*縣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與思考08-15
珠海市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路08-06
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思考與做法08-15
對我縣莊園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8-12
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08-09
關于中國現代物流發展的幾點思考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