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時俱進變觀念不斷創新促發展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與時俱進變觀念 不斷創新促發展
當歷史的車輪駛進21世紀的時候,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一個新的轉型時期。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轉變職能,強化服務成為農業部門揚帆進取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幾年來,我局根據市場農業特點,更新觀念,深化改革,開展創新,建成了“上聯市場,下聯農戶,功能齊全,左右輻射”的農技推廣網絡,實現了生產指揮型朝市場流通型的跨越。2002年我市盡管遭遇多種自然災害,主要農產品卻保持穩定增長,農業總產值達到5.2億元,較上年增加3000萬元,上升6.12%,農民人平可元支配性收入2566元,比上年增加58元. 我市位于長江中游,湖北西南部,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南山區過渡地帶,是全省38個山區縣(市)之一。全市轄10個鄉(鎮)、127個村、850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38.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萬,占75%,共有耕地29.6萬畝,人均0.76畝。 機構改革后的宜都市農業局是宜都市政府下設的部門職能局,擔負著對農業的行政和業務管理重任。農業局分管農機、能源辦兩個副科級事業單位。局機關設有1個黨組,1個黨委,1個黨總支,10個黨支部,擁有165名中共黨員。團總支1個,團支部3個,下設辦公室、政工人事科、計財審計科、農政科、生產科、科教科等6個科室,有29個二級單位。全局在職總人數31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66名,有8名高級農藝師,89名中級農藝師,62名初級人員。 1994年以來,全局干部職工通過改革,在過去財政供給制度基礎上,走出了一條“技物”結合的農技推廣之路,增強了服務功能。 目前,農技、特產中心、農廣校、種子公司、宜隆果業公司、原種場、果茶研究所、蔬菜公司、菜辦、示范場、綠色植保公司等單位,年經營總額達到3000多 萬元,毛利500多 萬元. 市委、市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工作非常重視。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通過轉觀念,轉職能,轉作風,轉方式.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并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轉變觀念,做到與時俱進 觀念轉變離不開改革。我局內部改革是從1994年開始的,當時以“打破干職工的身份,打破檔案工資”為重點,對各單位所履行的職能按大類進行歸并,取得了顯著成效。1998年隨著全國各地農業部門“技物”結合服務方式的展開,我們根據出現的新情況,提出了“引進民營機制,依靠技術優勢,走產業化路子,找市場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并推進了“用人機制、分配辦法”兩項改革,開展了“機制、科技、方式”三個創新,為全市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我們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大”報告,用“十六大”精神武裝頭腦,推動農業局系統全體干職工思想再解放,觀念再更新,視野再開闊,統一了對改革與發展的認識。 在解放思想上,我們對照“十六大”精神,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認識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克服障礙發展的一切思想觀念,消除在“公”與“私”問題上的誤區。 在更新觀念上,認準發展這一硬道理,全局干職工通過認真討論,一致認為: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樹立了新的服務觀和功過是非觀。 去年年底,局黨委作出了“關于深化內部改革放活科技人員的決定”。在全面放活科技人員上,一是允許事業單位干職工停薪留職、離職退養及買斷工齡。對停薪留職的工人,由所在單位承擔其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費用。對停薪留職科技人員,個人身份不變,單位保留編制,工齡連續計算,檔案工資按國家調資政策相應晉職晉級,在評定職稱時,著重考核其社會價值,所在單位除負責其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外,另發20%的基本工資。二是允許機關干部離崗分流創辦農業企業。凡從事個體私營或到民營企業就業,與原單位脫鉤,一次性發補本人8—10年基本工資。鼓勵機關干部保留公職到民營企業工作或外出打工,3年內發50%的基本工資,3年后可留在民營企業工作,也可回原單位工作,工齡連續計算,行政級別不變。三是允許機關干部和在崗科技人員,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兼職和從事服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第二職業,允許以參股形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目前,已有6人停薪留職,3人離職,8人領辦企業,12人兼職,16人參股,都找到了自己生存的合適位置。 (二)轉變職能,不斷開拓創新 通過學習黨的“十六大”報告,我們清醒的認識到,過去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農業部門職能仍在職工的腦海中烙印很深,習慣于催耕催種摸情況,報進度,耍嘴皮,沒有解決什么實質性問題。去年以來,我們結合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深入調研,解剖典型,認真分析,找到了在變革時期農業部門的工作重點,集中開展了8個方面的探索。 1、全面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一是制定生產標準。2001年我局印制柑桔、茶葉、蔬菜《生產技術規范》計25萬冊,發到農戶,讓他們按要求進行生產。二是實施沃土工程。開展測土配肥技術,近三年累計完成沃土工程面積12萬畝,其中,柑桔8萬畝,茶葉2萬畝,蔬菜2萬畝。三是加強農資市場整頓,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肥料的使用,確保農產品不受污染。四是建立了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總面積達到2.4萬畝,其中柑桔1.5萬畝,茶葉5000畝,蔬菜4000畝。五是正在籌備開展優質農產品的認定認證工作。今年計劃申報兩個產品。 2、狠抓農產品的出口創匯。柑桔是我市重要的支柱產業,現有面積13萬畝,總產12萬噸。為使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我們以宜隆果業公司為龍頭,積極推行產后加工處理,近3年已出口蜜柑6.4萬噸,遠銷加拿大、俄羅斯、阿根廷、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全市有17家水果加工企業,24家生產線,季節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同時,這些企業還建立了2萬畝的生產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 3、積極組織農機社會化服務。圍繞農村經濟發展,我們實施了“興機富民”計劃,組織好機械化作業和加工,提高了勞動效率,減輕了勞作強度。去年完成跨地區機械收割5.2萬畝,機械修剪茶葉1.5萬畝,在柑桔產區推廣了節水灌溉、植保等技術。 4、大力加強農民培訓。近幾年以農廣校為陣地,對專業大戶、村干部及營銷專業戶進行了培訓。一是在內容上立足于實用技術、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學歷5個重點;二是培訓形式多樣,有長期的,短期的,函授的,田頭學校;三是辦好科技示范場,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的實際效果。近幾年頒發“綠證”5700份,提供勞力就業156人,培訓村干部249人,農民18萬人次。 5、規范農業行政執法。一是成立了執法大隊,實行農業行政綜合執法。為保證執法人員素質,我們實行了競爭上崗,建成了一支政治合格、業務精良、作風過硬、高效廉潔的執法隊伍。并理順了農業執法的層級管轄關系,落實了執法過錯追究責任制。近幾年查處違法案件24起,處理假種子、假農藥、假肥料1347噸,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6、組織農民抓流通。現有柑、茶、桑、漁、畜牧等各種協會8個,除了常規的生產技術指導外,已抽除128人負責開拓農產品市場。 7、構建信息傳遞及反饋系統。農業局去年投資32萬元,開通了局域網和因特網,與有關企業和各鄉(鎮)進行了鏈接,并申請注冊了實名和域名,為農民從事市場農業鋪墊了一條快車道。 8、加強農村能源和生態農業建設。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新型農村能源,辦起了一批生態家園試點,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三)轉變作風,強調狠抓落實 新階段下的農業技術推廣不再是農業部門所壟斷的工作,已經出現了農技推廣隊伍多元化的格局。為了克服過去因作風飄浮帶來的不良后果,我們具體做了四項工作:一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各二級單位實行“四定”,即定崗、定員、定責、定酬,因事設崗,按崗定責,按責取酬,競爭上崗。通過競爭上崗,增強了干職工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二是深化經營機制改革。全局通過引進民營機制,全部推行了民營化管理。在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對一切適宜承包、租賃的單位、項目、資產都實行承包、租賃,使各單位成為真正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主分配、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服務實體。三是實行“雙百分”考核責任制。每年農業局對各單位的面上業務工作及經濟指標,用雙百分分項進行全面、綜合考核,年前與單位負責人簽訂責任狀,年終結賬兌現,促進了各項工作的落實。四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全局上下通過學習黨的“十六大”報告,營造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農技人員干事業,支持農技人員干成事業的良好氛圍。在分配上,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并鼓勵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各二級單位降低固定基礎工資分配比例,提高資本、業績等要素分配比例,杜絕了新的“大鍋飯”,使那些作風不實的人既得不到好處,又受到懲罰。 (四)轉變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過去,我們在改革中,盡管對一些條條框框有很大的沖破,但在具體農技推廣中,常常因“公”和“私”的問題徘徊、猶豫、觀望。有些同志沿用計劃經濟時期的那一套工作方式,圍繞領導轉,整天忙碌碌,對農民、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沒有什么貢獻。然而,有一些農技人員成天到處跑,與農民貼得很近,經常騎著摩托、自行車為農民送種子、送肥料、送農藥、送資料被認為是在搞“私”事。一段時期議論紛紛。在學習黨的“十六大”精神中,我們組織全局干職工認真討論,消除了這方面的誤區。在過去“技物”結合的基礎上,我局全面放開了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一是農技人員依法經營種子、種苗、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只要有2萬元以上的周轉金和固定門面,農業局優惠辦證,放手讓他們經營。二是鼓勵局屬干職工走出機關,開展了送科技下鄉、送技術到戶的活動。三是創造性的探索了包種子、包技術、包示范田產量、協助產品銷售的“三包一協”,帶隊伍、帶接穗、帶技術、包嫁接成活的“三帶一包”,示范場、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農技服務質量,目前,全局共有89人開展了上述的各項服務,受到了廣大農民和各級領導的好評。 改革無止境,發展無限量。目前,宜都市農業局全體干職工正充滿信心,振奮精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與時俱進變觀念 不斷創新促發展一文由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與時俱進變觀念 不斷創新促發展】相關文章:
與時俱進變觀念不斷創新促發展08-15
生生之境 ————《周易》“變”“通”觀念的生態關懷08-05
物流論文:經營觀念該變一變了08-27
與時俱進作文06-19
與時俱進 管理創新08-13
讓信念與愛心與時俱進08-12
與時俱進論新課改08-02
與時俱進 惜時增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