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生態城市 建設美好家園
發展生態城市 建設美好家園 ***區位于棗莊市最南部,地處蘇魯交界,南接徐州、西鄰微山湖,是山東的“南大門”。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是1938年春中日臺兒莊大戰的發生地,臺兒莊因此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全區總面積538平方公里,28萬人。城區建成區面積已達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達到10萬人。規劃到2010年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20萬人。 近年來,臺兒莊區在城市建設上,堅持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加大資金投入,實施精品工程,不斷提高城市綜合水平和檔次。通過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初步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城鎮建成了一個天藍、地綠、水清、氣爽,具有江南水鄉特色、風景秀麗的生態旅游城市。近日,在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研討會上,介紹了我們的經驗。 一是在“水”字上作文章,堅持以水興城。山以水秀,樹以水青,景以水名,水是生態城市建設之源。臺兒莊區地勢低洼,城區海拔僅有24米,比微山湖底還低7米。境內水網密布,河流縱橫,大小坑塘星羅棋布,京杭運河橫穿全境40公里,水資源十分豐富。長期以來,我們充分利用水的優勢,大作水的文章,創造出了水鄉特色。依托穿城而過的古運河故道--月河,開發了沿河風景區,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水上廣場。堅持城市擴大到哪里就把水引到哪里,突出大水面、大空間,借助國家投巨資治理京杭運河的機遇,開挖了20公里長的環城河。目前城區水面已達到100多萬平方米,占城區面積的12%,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城區河流網絡。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在城郊大力發展以無公害水稻、水田藕、水產養殖為主的三水農業,形成了10萬畝水稻、1萬畝水田藕、2萬畝水面養殖基地,對生態城市建設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我們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加大了城區水域污染治理力度。先后投資2500萬元,對5家水污染企業進行了綜合治理,使其全部實現達標排放;投資400萬元治理了污染嚴重的小季河;城區污水達標排放率達到100%。投資7000萬元建成了熱電廠,實現了城區集中供熱,取締了一大批燃煤鍋爐,使城區大氣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加強了城區供水設施建設,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以上。目前,我們正在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廠,開挖西二環城河,實施澇洼地的治理,進一步改善城區生態環境。 二是在“綠”字上下功夫,堅持以綠美城。綠色是一個城市生命活力的象征。可以說,造綠就是造福。我們圍繞“三季有花,四季長青”和“三面荷花處處柳,河流綠帶繞城走”的目標,在城區大力實施了植樹造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工程,初步形成了點、線、面、環相結合的城區綠化體系,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7%,人均占有公共綠地8平方米。堅持建設一條路、綠化一條街,實現了一街一樹、一路一景、一河兩帶(50米寬綠化帶)。我們把城市綠化與城市建設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實施,使城市綠化隨著城市框架的延伸不斷發展。在舊城改造中,拆房建園、騰地造綠;在新城建設中,留足空間、廣造綠地。在資金投入上,堅持政府、受益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形成了全民搞綠化、籌資多元化的格局。近年來相繼建成了府前廣場、城區植物園、運河沿岸森林公園等30多處街頭綠地,在大運河和月河之間形成了50公頃的水上綠島。加強了城區周圍農田林帶、公路防護林和經濟園林網絡建設,全區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1.5%。早在1986年就成為全國第一批平原綠化先進縣,1994年跨入了“山東省衛生城市”行列。 三是在“文”字上求突破,堅持以文立城。文化是城市之魂。我們堅持以開發運河文化、弘揚大戰精神為重點,不斷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先后對古街、古祠、古居等古建筑進行了普查修繕,挖掘整理和保護了文物古跡、歷史遺存,使臺兒莊成為2700公里京杭大運河沿岸明清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增加了城區深厚的文化內涵。古運河風景旅游區開發項目被列入山東省旅游開發和投資計劃,目前正在積極組織實施。1995年投資5000萬元建成了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20家世界華僑華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我們還先后建成了李宗仁史料館、賀敬之文學館、文物陳列館,以及魯南革命烈士博物館、體育場、文化廣場等文體設施,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容。對城市建筑突出地方特色,賦予民情文化,興建了亭、廊、橋等造型別致的水體景觀。加強景點景區建設,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的大戰遺址、田園風景、運河風光三條游覽線,先后規劃建設了臺灣街和3條具有明清風格的商業街,增強了臺兒莊對外的吸引力。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成為蘇魯交界和山東南線的重要旅游基地。同時我們還堅持以人為本,利用多種形式,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了城市居民素質,已達到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標準。發展生態城市 建設美好家園一文由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