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就業調研報告
我國大學擴招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后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研范圍覆蓋華南師范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范與非師范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研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研文件采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研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于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后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后擇業、先擇業后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研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占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回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回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里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占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干
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占的比例分別為36、62%、26%、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研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于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占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范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于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后,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范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于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著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占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研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占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局限于信息發布、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研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范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