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農村文化旅游,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推進,鄉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已是勢所必然,農村文化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同時,如何加速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強農村文化發展后勁,是很多文化人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我省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關鍵是緊扣農民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農村文化旅游資源,發展農村文化旅游,大力推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發展后勁。一、江蘇發展農村文化旅游的優勢
一是經濟實力的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和全國一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到2004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451.8億元,占全國的10.7%,個人生產總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人均儲蓄存款突破10000元,成為繼廣東之后第二個超千億美元的省份。
二是文化資源的優勢。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聞名,歷代名人輩出,文化資源豐富。昆曲和蘇州園林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里、周莊、甪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約占全國1/3;有30多個鄉鎮被命名為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居全國首位。
三是政策的優勢。自2000年以來,我省為全面推進文化大省建設步伐,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文化事業、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實施了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著手制訂鼓勵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有關規定。所有這些,都為農村文化旅游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是自然資源的優勢。我省的南京、蘇州、鎮江等9個地級市和昆山、江陰、句容等6個縣級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40多個景區是全國AAAA級旅游景區,各具特色,各有優勢。蘇州有園林、古鎮、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資源;鎮江有濱臨長江、山城相融、江河交匯的“城市山林,大江風貌”;連云港有海濱、花果山、溫泉;鹽城有被譽為“東方濕地之最——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的灘涂濕地資源等。
二、江蘇農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據我省農村的現實情況以及農村文化發展特點,結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求,筆者認為,江蘇農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游服務等三種產業于一體,順應了21世紀人們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地面種植類觀光旅游?梢越Y合農村高科技園區的開發,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果園種植,開展春季賞美景、秋季摘碩果活動;可以結合林業種植,開展種植“希望樹”、“愛情樹”、“同心樹”等活動。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句容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項目獲得巨大成功,超過10萬的游客到農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園采摘鮮果,推動了農村旅游經濟,帶動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水面養殖類觀光旅游?梢栽陴B殖水面周圍,添置遮陽傘、休閑座椅、釣具等必要的設施設備,構建會員制的“垂釣俱樂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廳,讓游客自己品嘗垂釣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可亦修建水面旅館,讓游客仿佛棲身水中,回歸自然。
3、特色農業類休閑旅游。要結合當地特產和特色農業項目,挖掘旅游資源。揚中市因地處江中而盛產竹,當地農民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利用長期勞動實踐中總結出的竹編技藝開發出了一系列的竹編旅游工藝品,創立了省內第一家由農民自己開辦的“竹編藝術研究所”,開辟了專門場所向游客展示竹編制作的工藝流程,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廣泛興趣,一年實現銷售300多萬元。經過長期的開發和研究,他們的作品還獲得了北京中國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被稱為“江南竹編一絕”。
二是農村風情體驗旅游。我省農村的人文歷史悠久,風情特色多樣,非常迎合當今城市居民的鄉村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游。民間風俗素以“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為特色,傳承相習而時相變,南北有別又東西各殊。每逢鎮江丹徒上黨的廟會,四鄉八鎮的農民都會自發的聚集起來蕩湖船、唱麒麟、對田歌、跳采茶舞等,相互祝福、慶賀豐收、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對游客特別是外國友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游。要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和民俗,不斷豐富群眾文藝形式,體現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蘇州每年一度的虎丘廟會就是根據歷史上“三市三節”的傳統,開發出來的集民間文藝表演、手工藝表演、風味小吃和展銷為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開封盤鼓、蘭州太平鼓、海城高蹺、吳橋雜技、蘇州評彈等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每年都要吸引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游客。
3、農村食文化旅游。品嘗風味餐飲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為吸引游客的旅游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于“野”和“鮮”,山區的野菜、野果、野雞、野鴨以及農村的蔬菜采種等對想親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游客在大飽口福的同時,更可以細細體會吳越風情和楚漢民風。
三是農村原生態旅游。我省跨海濱江,幅員遼闊,山、林、江、河、湖、溪等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其中有很多沒有受到現代工業影響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獨特的魅力。比如,我市丹徒石橋鎮的華山村就是一個至今仍保持著原生狀態的自然村落。那里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更流傳著眾多民間傳說。最知名的就是被收入《樂府詩集》的《古今樂錄》中的千古絕唱《華山畿》,他講述的愛情故事經國內專家考證被認定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的雛形。當地的古銀杏、龍脊街、奈何橋等“華山八寶”、“分家”“上梁”等民風民俗和造型古拙、色彩明快的泥塑玩具“華山泥叫叫”,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
三、發展農村文化旅游的具體措施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游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省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訊、扶貧信貸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游項目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對農村原生態物質的和非物質資源進行普查,并進行可行性論證,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風貌的農村旅游文化資源,會同當地旅游部門一道制定整體規劃。
2、加大對農村文化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經濟政策,把農村文化旅游設施的建設納入小城鎮建設項目,納入農村文化發展規劃之中,一招不讓的抓實、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實施道路、通訊、食宿等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強化江蘇農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游品的開發。一是要對本地的民間工藝進行普查、研究和分析,篩選出凸顯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能夠滿足批量生產要求的農村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原生態的基礎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對農村民間工藝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如鎮江上黨鄉的挑花、揚中的柳編、丹陽的正則繡等。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游品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農村文化旅游隊伍的培養。鄉鎮文化站、農村文化活動中心要大力宣傳和農村文化旅游相關的政策,增設《旅游概論》、《旅游地理》、普通話訓練等培訓課程,立足本土,培養農村旅游管理、營銷人才。同時,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采取對外招聘、高校委培等辦法,千方百計吸引旅游管理人才,迅速造就一支龐大的農村旅游從業人員隊伍,為我省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提供隊伍保障和智力支持。
【發展農村文化旅游,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相關文章:
關于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08-12
對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的思考08-12
推進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于推進農村經濟發展08-16
反思農村發展08-15
文化產業面臨發展機遇08-05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4-08
大力發展沼氣,推進新農村建設08-17
推進農村交通和諧發展心得體會08-15
農村少先隊怎樣發展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