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工作總結-沿路招商 沿江開發 沿山綠化
**鎮工作總結-沿路招商 沿江開發 沿山綠化 **鎮位于點蒼山西麓偏東,在縣境東部,居漾濞江河谷區下段,是漾濞縣的“東大門”,東、南交大理市以點蒼山、西洱河為界,西南以漾濞江為界與巍山縣隔河相望,西抵順濞鄉,北止河西鎮。面積128平方千米。曾名洱尾,喻西洱河下游之意,轄**、石坪、向陽、高發4個村委會49個村民小組。人口2104戶8589人。居住著彝、白、漢、回等8個民族,其中彝族占37.18%,白族占35.96%。2000年11月撤鄉設鎮。鎮人民政府駐地**村,距縣城16千米,距州府(下關)16千米。 **鎮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處于320國道、大漾二級公路、大保高速公路交匯地;水能資源富集,縣內最大的兩條河流漾濞江、西洱河在境內匯集后逶迤南去,西洱河多級電站駐本鎮;光熱資源、土地資源較好,居民點和農田分布于海拔1500~2300米之間,是縣內的稻麥和核桃主產區;有銻礦,雞邑溫泉在本鎮境內。支柱產業為:核桃、小水電、畜牧;當地知名產品(土特名產):泡核桃、板栗、柿子等;自然景觀主要有:馬尾飛瀑、蒼山峽谷等,民族風情主要有:白族、彝族歌舞,彝族、白族“火把節”等。 彝縣成立以來,在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級各部門、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鎮黨委、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和帶領全鎮各族人民群眾,依托交通區位優勢,沿320國道、省道平甸線境內段招商,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依托資源優勢,沿漾濞江開發,建設小水電站,發展電礦工業,沿漾濞江、西洱河兩岸面山大力發展以泡核桃為主的林果業,既綠了山頭,又富了農家,“三個文明”全面發展。2004年末,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人均4700元,是1985年的14.27倍;糧食總產量281.8萬千克,比1985年增38.73%;農民人均純收入2064元,是1985年的10.38倍。 一、沿路招商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搞活商貿流通業 20年來,我們在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過程中,一方面,有步驟地把鄉鎮企業向集鎮區靠攏,向320國道境內段靠攏,向大漾公路境內段靠擾,以路聚企,以鎮聚企,以企興鎮。另一方面注重激發農民進鎮、建鎮熱情,把著力點放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和外地商貿能人到本鎮境內320國道沿線落戶投資,發展服務業。同時著力改善城鎮綜合環境,完善優惠政策措施。先后投入400多萬元,實施了集鎮街場硬化、綠化、美化和機關辦公樓建設工程,進一步改善了投資、生產和生活環境,使一大批鄉鎮企業、經貿能人紛紛進鎮開發經營商店、餐館、旅館等,并先后引進了投資120萬元的昌達選冶廠,投資120萬元的滇西電業局電力器材廠,投資66萬元的吉祥紙廠,投資1000萬元的玉龍冶煉廠,投資1000萬元的雙云造紙廠,投資50萬元的旭發再生紙廠,投資28萬元的廢舊物資回收站,投資120多萬元的石坪甸頭等7個沙石廠,逐漸形成320國道**段私營經濟工業走廊。2004年末,全鎮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72個,其中,私營企業18個,個體企業152個,商貿流通業已成為全鎮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二、沿江開發建設小水電站,發展電礦工業 20年來,依托資源、區位、交通等優勢,積極引資開發沿江水能資源。1987年,在縣鄉兩級的支持下,**區**鎮(現為**村委會)興辦了村級集體企業——勸橋河二級電站,該電站裝機容量1500千瓦,于2003年改制為民營企業。1996年初,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鄉**村大合江社農民劉紹周,聯合本村外甸、街頭、街尾、**四社農民,投資260萬元,興辦全縣首家農民股份制電力工業企業——勸橋河一級電站。該電站裝機容量800千瓦,于1996年10月建成。電站建成后,綜合利用水資源,發電尾水用于農田灌溉和解決人畜飲水,并將集體利潤部分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1年,引進民營企業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了裝機容量4000千瓦的勸橋河新源電站。2002年,大理華興集團投資1500萬元,建成了裝機3200千瓦的向陽電站(一期工程),2004年底,完成了裝機5000千瓦的向陽電站技改工程。目前,概算總投資9000萬元裝機容量2萬千瓦的**電站正在建設之中。全鎮境內的小水電總裝機容量已達3.45萬千瓦(含在建)。加上國家開發的西洱河梯級電站,境內已開發的水能總量達21萬千瓦。 在開發建設的同時,搞好企業改制工作。成功完成了集體企業勸橋河一級電站和個體企業勸橋河二級電站的改制和資產優化重組工作;完成了對集體企業滇云紙廠的整頓和改制,明晰了產權,完成了轉讓工作。另外,加快電網平臺建設工作,35千伏變電站動工建設。 三、沿山綠化,大力培植以泡核桃為主的林果產業,全面發展農村經濟 一是生態能源建設成效顯著。完成退耕還林1700畝、荒山荒坡補植補造1500畝、封山育林2000畝、人工造林780畝;完成漾江兩岸竹子種植561畝、干果基地建設2745畝、綠色扶貧200畝、農村義務植樹55萬株。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投入30萬元建成節能灶365口,沼氣池105口,切實加快了農村改灶的步伐。二是核桃產業發展迅速。2004年末,全鎮核桃總面積2.5萬畝、26.4萬株,產量達65.2萬千克,產值698萬元,農民人均866元。核桃種植方式實現了三個明顯的轉變,即由荒山荒坡種植向適宜地區種植轉變,由傳統的零星分散種植向集中連片規模化、規范化種植轉變,由一般種植向科學種植轉變,核桃產業已成為**鎮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三是糧食生產穩步發展。通過狠抓各項農業科技措施和農業科技培訓,使廣大群眾了解和掌握科學種植技術,實現了傳統種植向科學種植的轉變,旱育秧、水稻肥床旱育稀植、包谷定向移栽等增產科技措施得到了普及,糧食生產發展較快。2004年,全鎮糧食總產達281.8萬千克,平均單產達296.2千克。四是特色經濟作物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向陽早黃瓜、**優質軟米、石坪生姜等特色經濟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效益良好。2004年,全鎮種植經濟作物3983畝,糧經面積比例達60:40。五是畜牧業不斷鞏固壯大。20年來,通過加強畜禽疫病防治和市場檢疫、良種推廣、科學飼養等工作,畜牧業已成為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2004年末,全鎮大牲畜存欄3607頭,生豬存欄10241頭,羊存欄6810只。肉豬出欄7829頭,肉羊出欄2041只,肉類總產量75.9萬千克,畜牧業總產值達580萬元。六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4個村委會35個村民小組通公路,村民小組通公路率達72%。全鎮現有柏油路面1條,彈石公路6條,水泥路面7條。49個村民小組全部通電,35個村民小組通程控電話,集鎮附近6個村民小組通閉路電視。全鎮現有三面光農灌溝8條,長100多千米,其他農灌溉溝渠16條;小水窖640個;人畜飲水工程35件。已基本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和農業灌溉困難問題。 四、抓黨建,促經濟 多年來,鎮黨委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加強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自身建設,通過開展“社教”、“村建”、“三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云嶺先鋒”工程等活動,加強學習,建章立制,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努力提高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做好廣大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黨的建設得到了全面加強,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明顯。現全鎮共有9個黨支部446名黨員。20年來,全鎮黨員的年齡結構、婦女黨員比例,特別是文化結構有了顯著改善和提高。鎮黨委曾多次獲得縣級“先進黨委”稱號,受到表彰獎勵。1996年,**鎮**村黨支部還獲得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目前,**鎮已建立起一支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黨員干部隊伍,為**鎮經濟、社會、文化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彝縣走過的20年,是**發展最快、最好的20年。我們堅信,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下,通過全鎮人民的努力,**鎮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必將早日實現,**鎮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鎮工作總結-沿路招商 沿江開發 沿山綠化一文由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鎮工作總結-沿路招商 沿江開發 沿山綠化】相關文章:
鎮工作總結-沿路招商 沿江開發 沿山綠化08-16
關于沿江開發情況的匯報08-12
關于“長三角”人才、沿江人才開發的思考08-12
沿路的風景作文07-18
鎮人民政府招商引資工作總結08-24
皇冠鎮生態旅游開發08-12
鎮招商引資大會上的表態發言08-15
鎮招商引資工作經驗總結08-15